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育日志>>文章内容
《渔歌子》教学有感
发布时间:2016-09-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戎荷芬

教学《渔歌子》这首诗,一个孩子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平常下了雨,人们都是急着往家赶,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仔细一想,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有些费解,因为作者的行为太不合常理。可自己在备课中,也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我决定让孩子们联系上面的诗句,自己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起意见来。

“依我看,”贾旻慢条斯理地开口子,“他肯定是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住了。你瞧,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这是多美的景色呀!”

“有道理!面对如此的美景,还怕这点儿小雨?”我称赞道。

“我不同意!”吴忆洲站了起来,“作者不是说得很明白吗?‘桃花流水鳜鱼肥’,这充分说明,这个渔翁嘴巴特别馋,他是想吃那鲜美的鳜鱼呢!想吃鱼,他就肯定不怕下雨。”

    我频频点头说:“理由充分。看来,这诗中蕴含的意思还有许多呢!”

    “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说不定,作者并不是真的想吃鱼,而是他本身就很喜欢钓鱼。当你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还在乎下不下雨吗?就比如我,特别爱读书,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这和钓鱼是一个道理。”

    “大家还记得那个‘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姜太公用盲钩钓鱼,目的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重用。说不定,作者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在雨中钓鱼呢!说想吃鳜鱼,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分析:

诗的魅力,就在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要摒弃那种见字解字、遇词析词的呆板模式,努力追寻诗的韵律荚、意境关,进而让孩子们的心灵直抵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和谐相融。而这种追寻的过程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前预设是很难完成的,它还要借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为什么说‘斜风细雨不须归’呢”,仔细想来,它恰恰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引领学生走进去,就能把整首诗巧妙地贯串起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奇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