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育日志>>文章内容
适时筛选探究主题
发布时间:2016-10-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范丽芸

在阅读教学中,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如果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有一次学生自学《万里长城》时,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 “鸭绿江”在哪里?“结晶”是什么意思?“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这样就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了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我选择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结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

师:盐就是一种结晶体。谁知道盐是怎么来的?

生:我知道。要先在滩涂上围住大量的海水,然后让太阳晒。经过很长时间后,绝大多数的海水蒸发掉了,剩下来的一点点亮晶晶的东西就是盐。

师:那课文说“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你觉得这里什么是“海水”?什么是“盐”?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结晶”这个原本较难解释的物理名词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心句的字面意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随即调整了原先的教学预案,把“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这个问题选为课堂的主问题,然后引导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自己质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