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的中午是固定的语文阅读时间,如何有效的利用这段时间,在慢慢的积累中让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如果这段时间仅仅是让学生自由阅读,不作任何要求的话,我想这段时间有或者没有都是一样的。
我们班对于这段时间的安排也是经过了多方尝试,一开始,我是让学生围绕自主订阅的《阅读》来展开的,可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方式是低效的。《阅读》杂志,一月一本,让学生一个月就围绕这一本薄薄的杂志开展阅读,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样的硬性规定,也不符合学生参差不齐的阅读水平,反而一刀切,让部分优等生吃不饱。后来,我逐步尝试扩展范围,除了《阅读》,优秀作文选和一些经典的少年读物都允许出现在课堂上,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觉性,以前这段时间按还需要我偶尔维持纪律,因为总有那么几个人无事可做,想着做小动作和开小差,现在中午的时间,大家都可以看自己感兴趣的书,整个班级的读书氛围立刻就浓厚了。
后来,我又思考,阅读也需要反馈,光凭嘴上说:“大家看,有好的句子段落划下来。”似乎没有什么效果。针对这一块,我又想了一招,每个中午的40分钟,前30分钟是自己看,自己划,简单备注,后10分钟则选两个人上讲台,利用多媒体把自己欣赏的句子和段落向全班展示,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而且,为了兼顾平等,大家轮流来交流,这样既促进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上的阅读效果。
当然,一切都只是我的美好的设想,到底效果怎样,还有待时间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