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成为学生愉快的情感之旅之一
——植根教材,寻找情感教育的基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价值观等教育。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心理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1、读文明理
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课文,对其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通过诵读感悟,学生明白很多道理。如《谈礼貌》一文,结尾这样写道:“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又如《珍珠鸟》一课,作者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读着这些精辟的语句,一个个信念也根植在学生心里。
2、分析品悟
有些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信息比较隐蔽,无法直接利用课文中的语句、段落作为心理教育的凭借点。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多读,深入分析、细致挖掘,“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文中一些复杂的人物性格,典型的细节描写等往往传达着作者的感受。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让学生品读离开诸葛亮的住处还有一百米处时,刘备下马步行。通过品读感悟,学生知道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在讨论中,学生也受到了教育。
3、拓展深化
有些教材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太明显,比较深奥,直取不行,挖掘又不太合适。这时,就引导学生拓展深化,找出彼此之间的结合点。如学习完《一路花香》,引导学生谈谈挑水公、完好无损的水罐、破水罐中你最欣赏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结合实际,也可借助想象,不要人云亦云,让学生在拓展中深化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