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词句 理解内容 体会真情
——《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潘彩莲 213127
课题 :《母亲的恩情》 学科:语文 年级:二年级
【教材简解】
《母亲的恩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围绕伟大的母爱来写的,本文叙述了唐朝著名诗人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缝衣,天明送别的情景,让诗人触景生情,进而创作了《游子吟》,反映了诗人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本课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另外本文所配3幅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恩”“补”“针”等5个生字,绿线中的“孟”“缝”等5个字只识不写。
3.初步理解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恩情”“针脚”“铭记”的意思,用“夜深了”说话。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读说感悟。
情境的创设意在低年级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与心理状态,旨在让他们的积极情感贯穿课堂始终。只有调动起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的目的。这节课我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出示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在读读、说说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
【设计思路】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诗句的理解是难点。因此我从课文插图着手,通过“深夜缝衣”、“临行送别”、“清早的路上”这三幅图形象展现课文的情境,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有读词串、读句子等多种方式相机学习部分生字、词语,在教学时关注学生的同桌合作和评价能力的培养,接着和学生合作读通读顺课文,最后,巩固生字,写字环节中关注引导学生书写时用心观察。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课文
1.出示课文的三幅插图,请学生观察: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过渡语: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体会这份浓浓的深情。
3.师板书题目,提醒“恩”是前鼻音,“情”是后鼻音,读准这个词。
4、“恩情”是指深厚的情谊。让我们深情地读好课题。 (指名读,再齐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低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让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进行阅读。这篇课文配了三幅插图,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的情境,一上课就出示插图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翻到课文,先标好小节,然后把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读完两遍后坐端正。
(师巡视,提醒、纠正读书姿势。)
【设计意图:新课标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要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在初次阅读课文时,有部分孩子识字量比较少,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认读生字,自己阅读课文,能继续巩固汉语拼音,也能扫清生字障碍。】
2.词语宝宝最喜欢读书认真的小朋友了,瞧,他们手拉着手出来和你们见面了。(出示词语 湿润 恩情
抚摸 注视
慈爱 光辉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1)谁愿意来喊喊它们的名字?(先指名读,再开火车读,读对了其他学生跟读两遍,教师相机正音。)
(2)你们读得真好,词语宝宝们开心得又蹦又跳,队伍都乱了,你还认识他们吗?我们一起再来喊喊他们的名字。(师变换词语的顺序:恩情 慈爱 抚摸 沐浴 报答 湿润 光辉 铭记 注视 著名 )齐读。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开火车读、跟读能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课堂中来。变换词语的顺序,继续让学生认读,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识字教学中,单纯的识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如果能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识字。整个生字检查环节有点类似闯关、爬楼梯,它们之间既有梯度又有联系,学生在这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生字。】
3.真了不起!你们认字的本领可真强,一会就和这么多词语宝宝成为好朋友了。如果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还能认识吗?
出示句子1: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指名读。
“夜深了”大概是晚上几点呢?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指名读。
“一针针一线线”从这个词你又体会到什么?母亲缝进衣服里的仅仅是针、是线吗?(补充: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夜深了,母亲已经很累了,可是她揉了揉疲倦的双眼继续在昏暗的油灯下——(生接读)
夜更深了,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母亲直起身子捶了捶又酸又疼的腰背继续在油灯下——(生接读)
这真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齐读古诗。
夜深了,你们的妈妈都为你们做过什么呢?,说话训练。
夜深了,妈妈 。
夜深了,劳累了一天的妈妈 。
夜深了,凉意更浓,妈妈 。
出示句子2: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1)指名读,读完后请学生点评。
(2)理解“针脚”,出示“针脚”的图片,找一找自己衣服上的针脚。
(3)从孟郊“抚摸”的动作和“注视”的眼神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4)“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这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变成句号读出来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正如诗中所说(出示诗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词语是语言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分孤立的存在。每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通常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不同的语音语调。所以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把生字放在句子里面读,一方面是继续加深对生字的识记,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提升朗读。这几句是文章中比较关键的句子,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读出各自独特的体验,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学生对词义的感悟、体验更加具体、深刻。说话练习勾起学生的生活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母爱的伟大。】
三、师生合作,通读课文
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板书:母亲 恩情 孟郊 铭记),40岁中进士当官后,就把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尽心地照顾。 50岁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小诗。( 出示古诗《游子吟》)
讲解题意。
(2)朗读全诗。
(3)师生合作读文。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最容易进入情感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通过让学生担当角色,可以引导他们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也能让他们读好课文,培养朗读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去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创造性地再现课文,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联系生活、指导说话:在你的心里,母亲的恩情又是什么呢?
2.深情朗诵《游子吟》,送给最亲爱的妈妈。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不仅要教会孩子认字,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明事理,并联系实际,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
五、巩固生字 规范书写
1.读读生字,教学“恩 补”
2.观察字形和结构,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师范写,学生观察、书空。
4.我们都记得,怀素写字时,总是先看清——记住——再——(在教师的提示下回忆《怀素写字》的内容)所以他成了有名的书法家。下面就请你们按照这几个步骤写这几个字。(学生描红并尝试写一个,展示评议。再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醒书写姿势。)
【设计意图:新课标低年段要求: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2.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所以生字教学环节要力求扎实,不仅要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样子,把生字写正确,还要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生字写美观,老师在教学这一环节时要做个有心人,也要留心观察。】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孟郊和他的母亲,母亲对孟郊有怎样的恩情呢?让我们下节课一探究竟。
六、课后作业
(1)把《游子吟》美美地朗诵给妈妈听。
(2)搜集有关母爱的古诗、歌曲、文章,准备下节课交流。
六、板书设计
9、母亲的恩情
母亲 恩情 恩 补
孟郊 铭记 《游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