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错误资源,促进动态生成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陈 蕊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课堂片段:
师:(书写课题10、螳螂捕蝉)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同学们,一眼看到这个课题,你觉得这是一则……
生:成语。
生:不是,这是一则寓言。
师:意见不统一哦。到底是成语还是寓言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擦去10、)认为螳螂捕蝉是成语的举手!
一波学生举起了小手。
师:老师也这么认为,螳螂捕蝉本身就是一个成语,谁能把这个成语补充完整?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师把这个成语写在黑板上)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个成语的本义?
生:螳螂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后面等着啄它。
师:同学们打开课文,你能不能在文中找一找:文中是用怎样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成语的?
生:……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本义,那你知道它的比喻义吗?
生: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师:你的预习很充分。看看书呢,书上有没有答案呢?
生: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作为一个成语,我们理解好了,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你还觉得这篇课文是一则成语故事吗?
生:不是,它是一则寓言故事。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位少年给吴王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生:这个成语故事只是寓言故事中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你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的,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只是课题用了一个成语。(在黑板上擦去“黄雀在后”)来,大家再次齐读课题。
生:10、螳螂捕蝉
教学反思:
在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这篇课文的文体时,我以为学生会一致认为这是一则寓言。可结果是很多学生坚信这是一则成语故事。既然如此,我就顺水推舟,让学生理解“螳螂捕蝉”作为成语的本义与比喻义,再走进课文读一读,让孩子们自己去研究,去交流,去探索,自然得出这是一则寓言故事。
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必须对学生一系列表现做出及时反应,如遇突如其来的提问,遇到与众不同的答案,遇到错误的认知等,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并予以放大,使其成为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