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描述】
师:预习过课文了吗?请这小组挨个读,其他用心倾听。
生1:读第一自然段。
师:再读这节,声音要亲切。
生2: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完了,他读得怎样?
生3:他把“各色”读成了“各种”。
师:给他机会,再读一次。
生2:再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书要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也不漏字。
生4:读第三自然段。
师:最后半句再读一下。注意“沾”读什么?(生4:翘舌音。)还有“晕”读第几声?
生4:“沾”是翘舌音,“晕”读第四声。(正确读后半句)有的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前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
师:示范读这半句。(生齐读这半句)
生5:读第四自然段。
师:“五线谱哇”读得不到位。语气词要读流畅,再读。
生5:(认真流畅地读)“五线谱哇”一句。
师:刚才四位小朋友读得怎样?
生:有感情,但还要流畅一点。
师:读书要读正确流畅,不停顿回读,不增字,不减字。课前老师也读了,读出了一幅幅画面,读出了一只只小燕子,下面就让我们也读出画面来,好吗?
【观察分析】朗读课文是一种基本的与文本对话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与文本有效对话,是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度阅读的基础上的。教师注重指导过程,认真倾听学生朗读,善于发现错误,如“各色”读成了“各种”、“沾”读成平舌音、正确读后半句、“晕”句读破句……教师更善于指导,如指出错误原因,读出翘舌音,示范读句子……如果说这朗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那么评读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结合评读,相机指导朗读的方法与要求,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