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本书,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体会到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意义,思维导图可以在备课上给老师很多宝贵的意见,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全局观念,大大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面我浅浅地谈一下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东西。
什么是思维导图?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 )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 )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 )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 )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
那思维导图可以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什么新鲜血液呢?
思维导图用图形网络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
首先,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用思维导图画笔记,学生的思绪可以任意驰骋,联想的方法扩展到极致,因此很难漏掉任何一个与关键点有关联的要素。在画笔记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思考一边“涂鸦”,其乐无穷,而且思维导图所采用的“关键词”方法,迫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关键词,采用色彩及图形可以充分刺激大脑,提高记忆力。
其次,他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它会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用思维导图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就能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机智灵活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学生也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后,它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每节课的小结部分,教师可以有意识的使用“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画思维导图,加上不同的颜色,学生加深了理解,印象也深刻。这样长期训练学生每个人都会整理每学科。
最后,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可以通过思维训练,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思维导图训练适合生变得更聪明,针对一些学生基础薄弱、思维能力较差的情况,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头脑中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思维导图不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新课程下的教师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思维导图可以引导教师观念变化。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但是运用了思维导图,师生的角色均发生了变化,更加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和个性发展的特点。使教学体现出不同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与学习观。
其次,思维导图让教师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速,对教师职业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学习自然科学与科学技术知识、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最后,思维导图可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转换。引导教师辩证地看待学习与教学的关系。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可以创设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的教学模式:第一,思维导图可以运用于创设情境,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认知与实践的经验。第二,思维导图注重师生互动,教师作为学习背景材料的提供者、情境的创设者和对话教学的引导者,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分享经验、体验成功、开阔视野。最后,思维导图注重教学过程的展现,思维导图教学使教师从对概率、规律、结论的解释和阐述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意义、加深体验,把学习过程与发现问题结合起来。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体验。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给老师和学生指明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让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有了目标和方向,不再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给我们提供了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策略,帮我们搭建知识结构,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了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轨。
如今,思维导图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用于学科教育,还运用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运用与教育过程,还应用于学习组织的创建。可以说,思维导图将触角伸入到教育的每个领域,以一种覆盖性的革命,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帮助人们扩展思维,席卷了教育的每个领域。
对于我的语文教学来说,思维导图更是给我的教学方向点了一盏明灯,让我知道如何去理解一篇课文,如何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含义。每次让学生去预习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张思维导图,上课的时候再交流交流自己写的,大家相互改进。再加上老师的讲解,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最后课文上完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完善思维导图,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画的思维导图了解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我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让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将思维导图用于教育教学,为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是一种教育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