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秉承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家庭环境、成长、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或改变一个人的灵魂。《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心性、精神、思想的东西要靠自身的修炼。而教育使教师与学生产生链接,教师应该是与学生灵魂共同成长的个体,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启发过程。学生在与家庭、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往,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会产生成自己的性格、气质,不需要“被塑造”。教师只要呵护、解放和捍卫孩子的心灵,挖掘出大自然赋予孩子的创造力和巨大潜能,唤醒孩子的智慧,引导他们成为具有“可贵品质”的人,也就是“受过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