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小学生写作难。因为农村孩子生活窄,见识少,读书少,一觉无内容可写,二觉有货倒不出。但是其实农村有着现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丰富的人文底蕴以及都市的现代气息,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如何利用这些乡土资源,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切入点,这是我们农村教师的职责所在。
所谓乡土资源,就是指学校所在的乡村地区范围内的自然风光、乡土地理、传统文化、人文历史、设施环境、民风民俗、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经验等方面可供教育教学的资源。它置身于农村孩子们的社会生活中,与他们朝夕相处,学生们对它们有切身的感受。当前农村学校作文教学资源缺乏,而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捷径,如果能够合理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那么将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针对我们新华实验小学周边的乡土资源,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说我是如何巧妙的利用乡土资源的。
一、走近自然,使其有话可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而学生痛苦作文主因之一,便是脑海中写作素材的缺乏,缺少生活,思维被禁锢在教室里,作文胡编乱造,既缺乏真情实感,又枯燥、干瘪。农村大自然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教师要充分抓住农村学生的自然优势。多少年积淀的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对此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开阔学生的视野,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在大自然中释放情怀、寻求大自然的奥秘。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周围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优势,组织其参观实践、交流表达、动手尝试,让每一个学生用心灵与大自然对话。
我们学校正门外即是新华公园,这是非常好的资源。空闲之余,我经常带着孩子到公园采风,甚至直接把作文课堂搬到公园,引导孩子用心观察公园的一草一木,让孩子从细微之处落笔,表现公园金额大自然的美丽,这样写出文章,视角也非常广,充满灵性。
有责公司在我们学校的空地上投资开辟了“棵林实践基地”,有专人在这基地里种植蔬菜、养殖小动物、培育小树苗……这一切都成了孩子们手头无比珍贵的资源。因为我所带班级是寄宿班,所以我常在晚饭过后的时间段内带着孩子们到“棵林实践基地”走走、看看、聊聊,在这中间引导孩子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发现小动物的可爱之处。兴趣使然,在孩子们的要求之下,我们还从这里承包了一小块地,在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蔬菜,体验劳动的艰辛,同时也收获丰收的喜悦……在一年的熏陶之下,孩子们对植物园充满了激情,植物园也成了他们常用的写作素材,因为是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他们很有话可说,情感自然也是无比真实的。
我们的家乡位于长江边上,那一望无际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以及江边独有的活泼的小螃蟹是其独有的风景。因此,从三年级开始我就多次带领学生走入乡土,引导学生观赏家乡的一草一木,深入观察和认识家乡的风俗民情及丰富的物产。因地制宜,组织安排了“小导游”活动,选取家乡的某个景点,由学生编撰导游词,引导学生把积累的素材有机融入到导游词中,进行介绍。另外,本地区化工企业发展迅猛,我还组织了“小记者”采访活动,就人们高度关注的企业发展、环境保护等热点进行采访,采访过程中,孩子们热情高涨,所提的问题也很有针对性,可以看出,他们都经过了精心准备,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也是高度关注。
“处处留心皆学问。”在一系列走入乡土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了眼、口、手、耳等多种器官,直接感受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及丰富的物产资源,从而使写作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寻找资源,使其有情可抒
古往今来,故乡一直是文人墨客们都热衷的最美好的民族感情之一。
《论语·述而》里有这么一句话:“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讲的是书的魅力和读书的乐趣。那么,这句话用在作文教学上,也同样可以成为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培养写作兴趣,面对作文不再畏之如虎,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文,这是迈向作文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故乡的一切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农村的孩子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在野外玩泥巴、捉蛐蛐、做游戏……在我们看来无趣的事情,在孩子们看来确实趣味无穷。同样家乡的野茭白芯和油炸小螃蟹等土特产,声名远扬等,都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充满自豪感。另外,相对城市而言,乡村的人际交往更坦率,更纯真,更人性,“桃花源”式的人际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熏陶。
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逢年过节,农民们总会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农民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等。在不同的时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如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祈福风调雨顺,今年端午,我们邀请了周边社区的老奶奶,走进学校食堂,带着孩子们在食堂学包粽子,虽然孩子们包出来的粽子欠缺美观,但是他们在享用时却是无比满足,因为包粽子的过程的确乐趣无限、充满挑战。自然,事后所写出的文章也是充满了真情实感,令人忍俊不禁。八月十五中秋节尚未到来,但我已计划好带着孩子们自制月饼,讲讲嫦娥的故事。我想,这样传统的节日里,进行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孩子们一定是很有话想说。
三、赏读资源,使其有感而发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素材,且有了表达的欲望,是否就一定能创作出一篇佳作呢?答案显然是不能的。因为素材总是要经过写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凝聚到文章中去的,这一过程就需要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而感悟的核心就是“感动、欣赏”。这里的“感动、欣赏”并不是单纯指对文学作品,而是指对所有的事物,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甚至路人的一颦一笑。学会感动,学会欣赏,惟有如此才能写出感动他人的文章。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引下,水果园区、蔬菜基地蒸蒸日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根据以上资源,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深入周边化工厂及自然水厂进行环境调查,采访养殖能手和花木种植专家,请厂长、专家等给孩子解决疑难问题。孩子们带着问题深入各实践基地,了解环境污染及排污措施,养殖、种植的技巧,使他们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主动学习,了解现状的同时更触发他们长远的思考,还可以激发他们为家乡而骄傲,为家乡而努力的热情!在这个的氛围之下,学生自然有物可写,有事可叙,有感可发,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说农村作文教学难,我想这是肯定的,但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捕捉生活,从平常之处发现不平常的事物,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写。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走向乡土,融入乡土,如今,乡土已曰渐成为农村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作总结:上天是公平的,它在堵塞一条路的时候,总会留下另一条路的,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