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到与经典为友的第五节在语言的背后这节内容时,它里面所阐述的正是我所缺失的。书中提到语言是思想的博物馆。语言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生活的四周。它塑造着我们的气质,性格,感知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我们的思想愈深刻,我们的感受愈丰富,我们的情感愈细腻,我们借以表达思想,感受和情怀的语汇就愈需要丰富。内心的丰富会表现为语言的丰富,我们词汇的丰富和新颖,也就在一定的意义上意味着我们的思想的丰富和新锐。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不会说话的人,我就是有这样的烦恼,我总觉得我有时就能无法get到别人的嗨点,很难融入大环境,不像有的人能够轻松调动起他人的情绪,敏感get到别人的点。书上有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这世上其实不缺夸夸其谈的人,更缺的是好的倾听者。擅于倾听,也是一种存在感,我们要先会听话,才能会说话。老人常言,晚说话的孩子,会说的更好。我后来观察到的是,那些晚说话的孩子,说话条理性,逻辑性都更好。他们往往不是从一个字一个字开始说话,而是很快就能说一句句。其实在现实中,很多人说话都存在这个问题:把别人的意思断章取义,甚至根本会错了意思,然后就开始急于表达,或者根本不表达,就让错误继续下去。在我们教学中也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没等老师说完就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有学生在回答问题了,他人急不可耐的插嘴。这种刷存在感的人会令人生厌。所以适度沉默,才是好的表达者,因为,沉默才有空间,才是更充沛的情感流动。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在教育实践中常有这种情景:不同的老师讲授同样的内容,有的寥寥数语就能使学生心领神会,有的洋洋千语却使学生不得要领。可见,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使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也正是我所要提高的。
畅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