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关于回忆性的文章,它以一个学生的视角,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作者苏叔阳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的四件小事:笑谈腿疾、激情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和蔼可亲,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语言生动,饱含深情。读着这个故事,谁都会被这个故事所感动,被刘老师的精神所感染。
管老师的课堂,主要从讲了写作,教育学生观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用了哪些方法。管老师从“构思”入手,从四个方面讲了作者的写作:构思一:故事,两个两个;构思二:故事,一长一短;构思三:故事,内在关联;构思四:故事,其间的连接。这四个方面入手教学让我印象深刻。其次,关老师对这篇课文有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也让我印象深刻,再完美的课文也有缺陷,而自己可以找出缺陷并给出自己的意见是非常不容易的。
片段实录1:
师:放风筝、追风筝,这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课余的。讲故事、写板书,都是发生在——
生:课上的。
师:作者写了四个故事,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上,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余,你说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生:有意的。
师:有意的安排,这就叫“构思”。
评析:
首先,管老师教会了学生什么是写作中的构思。而写作时,构思是非常有意义的,让写作的人做到“胸中有丘壑”,俗话说的:“做到心中有数”,使写文章的作者向文章中心迈出具体可行的第一步。管老师一开始就从构思入手,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及在写作时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片段实录2:
师:请你数一数,“讲故事”,也就是第四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大概有13.5行。
师:再数一数,“写板书”,第五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7行。
师:再数一数,“放风筝”,第八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11行。
师:再数一数,“追风筝”,大概有几行?
生:7行。
师:你看,“课上”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课余”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这是巧合,还是有意?
生:有意的。
师:可能有的同学,觉得也可能是一种巧合。那么,我们再看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刘老师的外貌,找到了吗?指给我看。
师:(快速巡视)对,请一起读。
师:严格来讲,这不是写“讲故事”的,同意不?
生:同意。
师:第四自然段,刚才统计过了,13.5行,减去第一句话的2.5行,写讲故事的,其实是11行。
【生读板书:讲故事(11行),写板书(7行),放风筝(11行),追风筝(7行)。】
师:我一个字、一个标点地统计了:
“讲故事”11行218字
“写板书”7行137字
“放风筝”11行217字
“追风筝”7行135字
师:现在,你还认为是巧合吗?——同学们,写作文,段落的长或短,是有讲究的,是要想好了的。不是有话就多写点,没什么话就少写点。写作文的挑战之一就在于:明知道这里要写长一些,可就是写不长;明知道这里要写短一些,可是却又那么多的话。
评析:
管老师的所讲的构思二,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没有怎么看懂,仔细读了两遍以后,发现管老师在教学是特别注意细节,作者讲了四个故事,一般人都从故事的内容下手,而管老师很细心,从故事的写作方法入手,而他还发现了作者写四个故事是根据一长一短一长一短来写的,把表面看上去是巧合的东西分析出了原因,并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安排,最后告诉学生,在写作时,段落的长短都是有讲究的,如何安排好长短,是一门写作学问。这里,管老师让学生明白“构思”体现为对段落长短(内容主次、取舍)的安排与控制,通过体会作者的构思内化为自己以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片段实录3:
师:如果上课的故事,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博学多才”,与“放风筝”“追风筝”,搭不搭配?
生:不搭配了。
师:猜一猜:上课的故事,应该写出刘老师的什么特点,才跟后面的“放风筝”“追风筝”,特别“搭”?
生:也应该是写出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现在,请你默读“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故事,是不是也写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生:这两个故事写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指板书,生读)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师:这四个故事为什么能放在一起?——它们有内在的联系,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用故事来写人,要注意故事,有没有这样的内在的联系?(生点头)
师:现在,你读这句话——
(生练习后,齐读。生边读,师边作必要的点拨。)
评析:
以上是管老师在讲作者的构思三:故事的内在联系,管老师把四个故事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里面的联系,他先举了一个例子,问学生如果把某一个故事改成什么什么好不好,而不是直接问学生,给学生打开了一个思路,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其实作者在选故事的时候是有周密的思考的,这些故事都正好能体现刘老师的乐观,让学生自己体会作者的意图,感受作者的构思,同时,管老师在教学生体会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平时在以故事写人的时候选取故事是要有内在联系的,又教会了学生写作技巧。
片段实录4:
师:猜,我讨厌的句子在哪里?
生:“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倘若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孙子,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猜,我讨厌的句子在哪里?
生:应该是“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将“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改为省略号,生读)
师:这样的话,我会更喜欢。写人的文章,忌讳把人的品质特点,直白地说出,还美其名曰“点明中心”。好的文章,都会把“中心”隐藏起来,让读的人去找出来。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你可以赞同我,也可以赞同课文,我不强求。
评析:
这一段让我印象深刻,再完美的东西也许也能有缺陷,作者的构思完美,但是管老师还是从中找出了不完美的地方,写作时,有时过于直白反而不好,给人自己体会和感悟的空间,让阅读的人自己品出来,意犹未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而管老师从中发现了这一缺憾,让学生在学习好的东西的时候偶尔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学会自己找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意见是很有意义的。
总评:
管老师的这一节课,思路清晰,结构明确,在紧扣文章主题,教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教会学生从另一个方向去理解课文,那就是感悟作者的构思,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给学生在写作这一方面打开一扇门,让学生学会在自己写作时有构思,写作时有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写作这一方面的技巧和方法上收获颇深,教学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感悟方法。
听了管老师的这一节课,收获颇深,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上有了新的方向,而管老师从细节入手,观察文章,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文章这一点也是我以后要多加强的地方,平时教学课文,有一些细节方面的东西总是会选择性忽略,而这些有的时候反而是重点,要多注意。总的来说,不管是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方法,管老师的课都值得我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