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育日志>>文章内容
第15周
发布时间:2017-06-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潘彩莲

不枝不蔓巧构思   步步推进教写作

——以特级教师管建刚《理想的风筝》教学为例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213127 潘彩莲   13584508887

摘要

构思是写作活动和应用写作活动中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对写作成果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作用。它是作者在孕育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贯穿着一定思想的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总观念。又称“布局”。

关键词

构思  主次  联系  过渡  照应

正文

     构思是写作活动和应用写作活动中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对写作成果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作用。它是作者在孕育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贯穿着一定思想的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总观念。又称“布局”。它对“表达”的质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因此,管老师选择“构思”作为认识写作运思的关键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故事分类明构思

[教学片断1]

师:课文用四个故事来写人,记住:用故事来写人。(板书:用故事来写人。生读)

师:放风筝、追风筝,这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课余的。讲故事、写板书,都是发生在——

生:课上的。

师:作者写了四个故事,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上,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余,你说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生:有意的。

师:有意的安排,这就叫“构思”。

何为构思,如果单纯这么问,孩子们也许会一头雾水,但是管老师通过让孩子们概括故事、两个课上,两个课余的分类一下就让孩子明白了构思是指作家在着手创作孕育作品过程中对选择题材、提炼情节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1. 长短讲究定主次

    [教学片断2]

    师:请你数一数,“讲故事”,也就是第四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大概有13.5行。

    师:再数一数,“写板书”,第五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7行。

    师:再数一数,“放风筝”,第八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11行。

    师:再数一数,“追风筝”,大概有几行?

    生:7行。

    师:你看,“课上”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课余”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这是巧合,还是有意?

    生:有意的。

    师:可能有的同学,觉得也可能是一种巧合。那么,我们再看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刘老师的外貌,找到了吗?指给我看。

    师:(快速巡视)对,请一起读。

    师:严格来讲,这不是写“讲故事”的,同意不?

    生:同意。

    师:第四自然段,刚才统计过了,13.5行,减去第一句话的2.5行,写讲故事的,其实是11行。

    【生读板书:讲故事(11行),写板书(7行),放风筝(11行),追风筝(7行)。】

    师:我一个字、一个标点地统计了:

    “讲故事”11行218字

    “写板书”7行137字

    “放风筝”11行217字

    “追风筝”7行135字

    师:现在,你还认为是巧合吗?——同学们,写作文,段落的长或短,是有讲究的,是要想好了的。不是有话就多写点,没什么话就少写点。写作文的挑战之一就在于:明知道这里要写长一些,可就是写不长;明知道这里要写短一些,可是却又那么多的话。

    俗话说,红花还要绿叶扶,详写好比红花,略写好比绿叶。管老师耐心地让孩子们数行数,就是让孩子们明白要使我们的文章美起来详略都不能缺少。作文材料的详写与略写,不是根据写作者掌握材料的多少来决定的,也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的。都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意思的需要。简单地说: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有影响(如:情节不完整,内容显得单薄)的就要略写。

    三、故事搭配存联系

    [教学片断3]

    (师指题目,生读:理想的风筝。)

    师:课文的题目是“理想的风筝”,显然,“放风筝”“追风筝”,一定要写。——刘老师“上课”的故事,肯定有很多,作者选了“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请问,能不能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比如,有同学受凉了,刘老师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同学披上;换成刘老师“博学多才”,会弹琴、会画画呢?

    (生沉思)

    师:请你默读第八、第九自然段,“放风筝”“追风筝”里的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生:是个乐观、顽强的人。

    师:如果上课的故事,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博学多才”,与“放风筝”“追风筝”,搭不搭配?

    生:不搭配了。

    师:猜一猜:上课的故事,应该写出刘老师的什么特点,才跟后面的“放风筝”“追风筝”,特别“搭”?

    生:也应该是写出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现在,请你默读“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故事,是不是也写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生:这两个故事写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指板书,生读)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师:这四个故事为什么能放在一起?——它们有内在的联系,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用故事来写人,要注意故事,有没有这样的内在的联系。(生点头)

        写人作文的目的,是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因此,凡是在写人作文中写到的人物性格特点,都需要配相对应的事例,相当于举例说明,管老师在这一板块就是要孩子们明白选材时要选取二、三件事表现一个人某个方面的个性特点和本质,其他与所选取的性格特征不吻合的一律摒除。 

    四、景色描写巧连接

    (师指板书,生读:用故事来写人。)

    师:课文用四个故事写人。

    (生读:讲故事、写板书。)

    师:这两个故事,一类的,都发生在“课上”,在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

    (生读:放风筝、追风筝。)

    师:这两个故事,也是一类的,都发生在“课余”,在课文的第八、第九自然段。

    师:“课上”的故事,因为是一类的,故事跟故事之间,可以没有过渡;“课余”的故事,因为也是一类的,也不需要过渡。然而,从“课上”的故事,转到“课余”的故事,需要过渡一下。请你找一找过渡的句子。

    生:“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是的,从这一句,就能过渡到下面的“放风筝”“追风筝”。

    师:这样过渡,也通,也顺。然而,课文还有一个第七自然段。

    (生读)

    师:这里也是写景,巧合吗?——你看出了作者的又一个构思吗?

    生:写“课上”的故事前,先写一段景;写“课余”的故事前,也写一段景,这是作者的又一个构思。

    师:用写景来连接故事,多有意思的过渡,多有意思的构思。

    所谓过渡是指文章内容的前后衔接,由前一种意思自然引出后一种意思,使人感到中间没有间断或跳跃。是文章内容转换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衔接的一种常见的形式。一般来说文章内容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管老师先让孩子分清课上、课余的故事,然后让他们通过找过渡句明白从“课上”的故事,转到“课余”的故事,需要过渡。写景段落的寻找也是让孩子懂得用写景作过渡,给故事发生设置了一个美的情境,让构思更为巧妙。

    总之纵观这一节课,管老师就是用巧妙的设计让学生明白何谓写作的“构思”,并一步步了解写作“构思”时要确定内容主次的安排,要注意故事与故事的内在联系,并且要自然过渡。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