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
新华实验小学 贾茹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阅读课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的四件小事:笑谈丢腿疾、激情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语言生动,饱含深情。读着这个故事,谁都会被这个故事所感动,被刘老师的精神所感染。
课堂实录:
师:课文的第八自然段、第九自然段,也都写了一个故事。请你快读默读,也各用三个字概括。
生:第八自然段写“放风筝”。
生:第九自然段写“追风筝”。
师:课文写了四个故事——
(生读板书: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师:课文用四个故事来写人,记住:用故事来写人。(板书:用故事来写人。生读)
师:放风筝、追风筝,这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课余的。讲故事、写板书,都是发生在——
生:课上的。
师:作者写了四个故事,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上,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余,你说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生:有意的。
师:有意的安排,这就叫“构思”。
构思二:故事,一长一短
师:请你数一数,“讲故事”,也就是第四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大概有13.5行。
师:再数一数,“写板书”,第五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7行。
师:再数一数,“放风筝”,第八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11行。
师:再数一数,“追风筝”,大概有几行?
生:7行。
师:你看,“课上”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课余”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这是巧合,还是有意?
生:有意的。
师:可能有的同学,觉得也可能是一种巧合。那么,我们再看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刘老师的外貌,找到了吗?指给我看。
师:(快速巡视)对,请一起读。
师:严格来讲,这不是写“讲故事”的,同意不?
生:同意。
师:第四自然段,刚才统计过了,13.5行,减去第一句话的2.5行,写讲故事的,其实是11行。
【生读板书:讲故事(11行),写板书(7行),放风筝(11行),追风筝(7行)。】
师:我一个字、一个标点地统计了:
“讲故事”11行218字
“写板书”7行137字
“放风筝”11行217字
“追风筝”7行135字
师:现在,你还认为是巧合吗?——同学们,写作文,段落的长或短,是有讲究的,是要想好了的。不是有话就多写点,没什么话就少写点。写作文的挑战之一就在于:明知道这里要写长一些,可就是写不长;明知道这里要写短一些,可是却又那么多的话。
听课感受:
在这节课上,管老师用“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来引导学生了解怎样用故事来写人。用“放风筝、追风筝,这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课余的。讲故事、写板书,都是发生在课堂上的”来引导学生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并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己数各个自然段的行数,用实际数据来说明文章。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各个自然段的大意,一方面引导学生说出故事的构思。“课上”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课余”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作者有意安排,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真的见到了作者回忆中的“刘老师”。
课堂实录:
师:你认为,“我”记住的只是风筝吗?
生:不是,还记住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说,啊,刘老师,你的乐观、顽强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这样太直白了。
师:对。作文,要有含蓄的美,追求意犹未尽,追求留有余地,让读的人自己去品味、发现。
师:四个故事,我们朗读好一个,短一点的,“写板书”,第五自然段。需要练习一下吗?
(生练习后,齐读。生边读,师边作必要的点拨。)
构思四:故事,其间的连接
(师指板书,生读:用故事来写人。)
师:课文用四个故事写人。
(生读:讲故事、写板书。)
师:这两个故事,一类的,都发生在“课上”,在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
(生读:放风筝、追风筝。)
师:这两个故事,也是一类的,都发生在“课余”,在课文的第八、第九自然段。
师:“课上”的故事,因为是一类的,故事跟故事之间,可以没有过渡;“课余”的故事,因为也是一类的,也不需要过渡。然而,从“课上”的故事,转到“课余”的故事,需要过渡一下。请你找一找过渡的句子。
生:“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是的,从这一句,就能过渡到下面的“放风筝”“追风筝”。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刘老师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瓦片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wúgōnɡ),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听课感受:
在这堂课上,管老师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通过抓细节,透过语言文字,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升华情,以及体会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方法。管老师的这堂课更是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重点,从教学目标的定位出发,学习揣摩“刘老师”具体事件的描述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这是品出情;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学习文中人物积极的生活态度及顽强的生命意识,这是读出情;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感受文中细腻生动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词句在文中的意思,这是学习如何表达情。我们在管老师的这堂课上处处都能看见这一目标的体现。
从学生学的角度看,无论是抓细节描写感悟师生情,还是结合文本抒情怀,都看出了这班学生较高的阅读能力,良好的语文素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很强,这与老师平时扎实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从这节课中我学习到了很多,管老师老师旨在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句的反复研读去感受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层次的美。管老师在这堂课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件事,这节课目标明确,环节清楚。管老师紧紧抓住了重点句,以它为主线,围绕重点句进行提问、训练的,可以说主线非常明晰,训练也很集中很有效。管老师引导学生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不离文本,紧抠词语,咬文嚼字,使得课堂教学更精炼、更精彩。另外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我觉得他们构思巧妙,既交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又体会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