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备课组陈建春老师执教了《梯形的面积》一课,基于学生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认知起点,陈老师从方法、策略、思想的角度展开了本课的教学,思考如下:
一、整体规划,结构关联
本课的“魂”围绕“转化”策略展开,也是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更是日后学生学习圆面积、圆柱体积的知识起点。但本单元三课时的转化策略要求是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主要是让学生体悟转化策略。三角形的面积主要是理解前后关系,能用符号表达推理过程。本课梯形的面积是基于前两次转化经验基础上的巩固和梳理策略。故课的伊始陈老师从前两个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入手,通过问题串“你觉得图形的转化跟什么有关?”“你感觉可转化成什么图形?”等一系列的问题,以类比的方式启发直觉,以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思维。建议陈老师如果能在转化方法(剪、拼)提炼,并在回顾中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建立前后的关联和自我的知识建构。
二、丰富素材,引发猜想
合理猜想是数学建模的基础,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的思考是数学建模的路径。陈老师在本课通过开放式问题的引领,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在猜想中提到可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老师通过追问“选一张还是几张?”“还有别的方法吗?”进一步引领学生有序和有效的思考。建议本课更多的带领学生从图形的特征进行思考,可先研究一个图形的转化,通过有层次的交流(先交流剪、再交流拼),从特殊到一般,丰富学生的操作体验。在核心推进环节给予学生充分操作、验证、表达的机会,围绕“怎样选取材料?”“怎样操作?”“通过操作知道了什么?”等核心问题展开。让学生的猜想有依据,有证明,有条理,有优劣。最后再回到“剪”的方法进行沟通比较。
三、关系沟通,建立模型
本课始终围绕“想转化-找关系-推公式”的逻辑展开,也是数学化的进程。而关系沟通是学生从直观世界走向抽象世界的有效路径。本课的沟通可从3个方面展开:(1)图形转化前后的关系,从图形想公式,从公式看图形的正反向沟通有便于学生建立关联。(2)“剪”和“拼”的沟通,核心环节解决了拼的问题,能从“剪”的角度得到梯形的面积吗?陈老师在此环节进行了沟通,这也是本课的拓展环节和亮点。(3)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推导过程的沟通。通过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关系,进一步梳理转化策略在图形面积推导中的运用,也为后续圆面积打下方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