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构建真纯的习作教学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主题式校本培训”案例
……
五.成效明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年的《洗尽铅华,构建真纯的习作教学》课题研究,我们利用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每个阶段目标,促进了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也使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教师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1、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课题研究,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研究型教师。教师的教学工作辛苦而充实,大家一起探索,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得以历炼,科研素质不断提高。许多教师在作文课题研究氛围的影响下,自觉地参与其中,听作文研讨课,并进行评课、议课,撰写听后反思和课题论文,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工作热情,也使课题工作在我校得到深入、扎实地开展。陈蕊老师的《浅谈乡土资源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获评蓝天杯教学论文二等奖;戎荷芬老师的《无边素材萧萧下,不尽佳作滚滚来》评蓝天杯教学论文三等奖,陈蕊老师的《多一双探寻的“眼”》发表于《教育视界》;陈蕊和戎荷芬老师的微型课题《农村小学体验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获评区级微型课题评比二等奖……
2、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1)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作文水平大面积提高。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生的畏作心理基本消除,习作兴趣越发浓厚,作文水平明显提高。因为有了真真切切的活动体验,学生开始写真实的内容,抒真切的感受,表真挚的感情,习作真的“真”了。在习作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同时,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常州晚报》《延陵日报》《七彩语文》《为学杯》《阅读》《小记者杂志》等报刊杂志上都有我们同学的佳作。很多孩子的作文还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在2016年区级作文竞赛中,六(1)班的钱晨曦荣获一等奖,在2017年区级作文竞赛中,六(2)班的谢雨欣又荣获一等奖。可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使得学生对习作充满了自信,使得学生爱上了作文。由于学生习作能力迅速提高,我校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大幅度上升。
(2)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好的作文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打开无限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品质得以全面发展,从而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体验,不仅获取鲜活灵动的作文素材,而且陶冶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改革了作文的评价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珍视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从赏识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写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童言童语、童真童趣。从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作文的质量和作文的水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听说读写、口语交际、作文等多种能力。
五.存在问题
1、由于学生阅读量偏少,知识面较窄,对校园生活的理解、感悟往往停留于表面,无法深入,体验作文往往只有架子而无意境。
2、缺乏更多的理论支撑。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依据课题方案中提供的一些理论,开展深入的研究仿佛有些底气不足,以致在研究过程中走了些许弯路,所以在课题研究的理论、专业素养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学无止境,科研无尽期。”虽然我们在《洗尽铅华,构建真纯的习作教学》课题研究中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改革之路才刚刚起步,对我们来说是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还要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加快研究的脚步,继续深入探索,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亲近校园,走向社会,体验多彩的生活,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