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人眼中的教育——读《吾意独怜才》
一直认为专业的学生解读力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只有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教师能通过有效的渠道和方法,把属于成人的认知与经验逐步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继而转化为学生对自我认知的追求。
但苦于自己的能力有限,总觉得教育大家的著作往往晦涩,于是便投机取巧,选择了另一种——亲子教育,市面上、网络上这类书籍举不胜举,他们虽不是教育专家,但娓娓道来的案例和观点读来简单、有趣,也能从中找到一些了解、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更能从中窥见家长对与学校教育的态度。
读《吾意独怜才》纯属偶然,只是在搜教育类书籍时瞥了一眼简介,著名经济学家谈教育又会有何不同呢?
1.书中令你感受最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其实,我这个非教育专家的所谓教育,教来教去都是那几句。学问要从兴趣入手,在重点出击。脑子要多休息,但读书时要集中,心领神会。任何科目,值得读的文章不多,所以选文而攻之所花的时间应该比度的时间长。读不是信,而是考虑,所以没有会意,都要停下来细想。选老师的唯一准则,是学问的水平,不顾其他。发问很重要,所以要想好题目,一见到老师就问。”
《吾意独怜才》这本书是张五常关于读书、思考、教育学生及香港教育的一些随笔。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无非就是他对读书和思考的观点。他说:书可以不读就千万不要多读,这是求学的黄金定律。世界上的书读一亿年也读之不尽,我们要选读那些非读不可的。
谈及读书经验时,张五常将其总结为“由杂而博,博而专、专而听、听而不闻”四个阶段。对于大多还在前两个阶段徘徊的我们,后面的两句似乎有些费解。但仔细想想,也确有道理。当知识的储备从深度和广度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后,由单纯的读书转向聆听同行翘楚的观点分享,继而进入独立思考的广袤空间,不轻易被他人的学说和思维所左右,这样的读书体验确实是在学术上成就一代大师的重要途径。或许我们终其一生也难以全然达到这种境界,但在某些阶段的“听”与“听而不闻”,还是有所裨益的。也许在对读书交流会上老师们的头脑风暴,或在在撰写一些文字时,我更应以自己的思考为主,从而融会贯通。
关于思考,张五常反复强调的是“问”的重要性,并具体列出了好问题的三个特质,一为达,二为浅、三为重要。所谓达,即一针见血,张在其中引用了弗里德曼在改变一个问题的问法时使得提问者茅塞顿开的事例;而浅问题在有些时候甚至是类似小孩子的发问方式,看似浅薄,实则是一种回归,更接近问题的答案;至于重要,他的观点是,如果只有一种答案,没有其他可能性的问题,就是蠢问题。“问”对于我自己来说真是个迷茫的话题,不会发问往往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因此在课堂上,我们给予学生的问题要做到这三点。同时,学而不问非学问也,要培养学生学会发问,学会思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