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趣与味
心理学原理认为,人的大脑皮层往往处在“兴奋--抑制”的转换过程中,当人的大脑处于兴奋时,人的思维就活跃,记忆就牢固;反之,人的思维状态就比较差。我们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在我们上课时,学生的大脑一定会处于兴奋状态。其实不然。据调查,在一堂不是十分精彩的课中,至少大约有20%--30%的学生的大脑兴奋不起来。这样我们的课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激发兴趣。
上个星期五,我上了一堂新课,一年级语文课多,又是周五,学生,尤其是住宿生学习根本不在状态,我不愿意上一堂没有态度的课,那样只是消耗我们彼此的劳动力却收获甚小。那篇文章叫《影子》,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密切相连却又会被忽略的现象,我把他们拉出教室,在最直观形象中感受这篇文章。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感受,会帮助孩子们在接受过程中降低难度并且记忆牢固。
课堂开始,先出示谜语,调动学生兴趣,在揭示课题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到教室外面上课。学生欢呼雀跃,在出教室门排队过程中就有人高兴的和同伴分享:“影子,这是你的影子,这是我的影子,这是xxx的影子。”整队带往广场成做操队形,我还没开始讲课,有的学生就开始说:“我这样站,影子就在我的前面,我这样站,影子就在我的后面……”
在课上,我先问孩子们,(指向行政楼前树的影子)这是什么影子?他们答:树影。我说:影子是由光照引起的,影子在光照的反面。我让他们背对阳光,他们发现影子在他们的前面。我让他们迎着阳光,他们发现影子在后面。紧接着让他们说一说影子的特征:乌黑身子无黑头,阳光下跟着走,和他说话不开口……文中的作者把他比作?学生答:小黑狗。
在短短的半节课中,学生在无意识记中把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背了下来。在下午,我把他们继续带到广场,观察上午和中午影子的变化,不仅让学生发现同样的位置,学生的影子到了左边或者右边,并且在队列中认知左右。
回到班级,学生意犹未尽,我接着问他们,为什么说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学生纷纷举手表达想法。
在《教坛浅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语文教学应该是最富有感情的学科。文学是人学,人是有感情的。一篇好的文章,一经分析、归纳就变成了一个毫无生气的段落、句子。这样的教学,老师讲的在起劲,学生也不会有精神。
要让语文教学更有实效,还是要做到依据学生心理、需求进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