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育日志>>文章内容
第17周:语文之“理”,待人之“礼”
发布时间:2017-12-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蕊

语文之“理”,待人之“礼”

——《谈礼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陈蕊  213127 

【课    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五单元《谈礼貌》

【教材简解】

本单元以“亲情依依”为主题,表现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前面三篇课文都是记叙了浓浓的亲情美,《谈礼貌》则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美的说理性文章。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说理性强,作者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从古到今,从小孩到大人,从百姓到总理,颇具代表性。课文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如何礼貌待人提供了范例。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并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出言不逊”“彬彬有礼”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品读赏析,体会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会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品读赏析,体会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设计理念】

1.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三学段目标。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正是在“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中得到全面提高的。说理文教学尤其需要重视这一问题。

2.落实新基础教育其核心理念——儿童立场。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设计思路】

1. 导入课文,把握文体。我先创设“师生问好讲礼貌”的情境导入,然后通过对《说勤奋》一文观点、事例的回顾,揭示说理类课文文体的特征。

2. 初读课文,理清结构。我首先问学生:知道什么是“古训”吗?用文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这句古训中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引用这句古训,是想表明什么观点。接着,我组织学生概括出课文所讲的“问路”、“踩裙”、“理发”三个小事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事例背后“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最后,我引导学生领会选材的合理性和典型性,这既是理解课文内容,也是学习表达方法。

3. 创设情境,学习说理。我分别创设两种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叙事——说理”的表达方法来谈礼貌,在“学会表达”这个环节做到“读写结合”,引起学生的直观体验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把握文体

1.刚才同学们和老师在课前问候的时候,不仅面带微笑,而且相互鞠躬了,这就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美德。

2.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说理文《谈礼貌》。(板书课题后齐读课题)

3.说到说理文,同学们并不陌生。四年级,我们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你还记得吗?你能回忆一下说理文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初步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五年级学生学习《谈礼貌》时,已经接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对说理性文章的文体特点已经有所感悟,我就在导入环节运用迁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我先创设“师生问好讲礼貌”的情境导入,然后通过对《说勤奋》一文观点、事例的回顾,揭示说理类课文文体的特征。倘若不遵照说理文的文体特征来教,则容易将这类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故事课。】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这篇课文读得懂吗?都没有问题?——那老师来考考你们。

(一)解读古训,明白观点

1. (出示古训)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1) 学生指名读,齐读。

(2) 这句话出自《礼记》,古人遗传下来的做人做事的准则。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3)(课件呈现第一自然段,其中“意思是说”呈红色。)

(4)相机理解“彬彬有礼”“出言不逊”。(教师补充:当别人不明白的时候,就用“意思是说”来解释一下)

2.那么,作者引用这句古训,是想表明什么观点呢?

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一起读一读。

   (出示观点)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板书:提出观点:礼貌待人 使用礼貌语言)

设计意图:薛法根老师曾提出三个“不教”的主张:“学生已会的不需要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暂不教。”薛老师认为教学一定要教在学生疑惑处,让学生经历挑战,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谈礼貌》开头即引用“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正是学生难懂的地方,我认为,这是应该抓住的一个点。我首先问学生:知道什么是“古训”吗?用文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这句古训中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引用这句古训,是想表明什么观点。】

(二)研读事例,懂得道理

1.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作者还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2-4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回答,交流。(相机板书:举例论证:问路  踩裙  理发)

2. 认真阅读第2、3、4自然段,看看写这三件事,每个自然段后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需要用心阅读才能发现。

学生回答:每段后面都有一个总结。

 3.课文不但写了事,还把每个故事暗含的道理概括出来了。伟大的发现!请用横线把每件事后的道理划出来。

 齐读后总结:作者是怎么谈礼貌的呢?先说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后举了三个例子,每个例子后面都说了一个道理。他是以事说理,前面部分是叙事,后面部分是说理。

设计意图教说理文,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怎样说理”上,而不是只关注说了“什么理”。当学生明了文章“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后,我组织学生概括出课文所讲的“问路”、“踩裙”、“理发”三个小事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事例背后“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自然就会发现:《谈礼貌》这篇课文是用“叙事——说理”的方式来谈的,选取三件事说了三层道理,谈了讲礼貌的好处。

(三)层层深入,领悟写法

 1. 现在来看看这三件事,思考一下,这三件事的顺序可以交换吗?

 学生交流后归纳总结:有求于人的时候要讲礼貌,有过于人的时候要讲礼貌,当别人有过于你的时候更要讲礼貌。这三件事是递进关系。

 2. 我们看,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三个例子?

 学生交流后归纳总结:普通人也要讲礼貌,领导人也要讲礼貌;小孩讲礼貌,大人也要讲礼貌;古代人讲礼貌,现代人也要讲礼貌。古人、今人;大人,小孩;平常人,领导人,人人都要讲礼貌。作者选取事例的时候考虑真周到,选择了典型事例,这样就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如果我们以后写这类文章的话,就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

设计意图: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中同样指出“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说理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如何用具体地事例来说明道理,也就是‘事例的典型化’、‘论证的合理化’”。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明了文章“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并且概括出课文所讲的“问路”、“踩裙”、“理发”三个小故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选材的合理性和典型性,既是理解课文内容,也是学习表达方法。】

三、创设情境,学习说理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有礼貌或者没有礼貌的事情?——老师就遇到一个,请看!

(课件呈现:一个小青年甩着几张百元大钞,问一个卖布娃娃的老人:“喂,瘸子,这玩意儿怎么卖?”老人没好气地说:“不卖!”一个小姑娘问:“老爷爷,您的布娃娃真漂亮,请问多少钱一个?”老人递给小姑娘一个布娃娃,笑眯眯地说:“小姑娘,不要钱!”)

 现在,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议一议这件事,拿起笔来写一写,这件事能用来说明一个什么理。三分钟时间。

(学生写话,师巡视指导。)

 2. 刚才这都是在“纸上谈兵”,这不算本事。什么才算本事?

(课件呈现:小青年甩着百元大钞,老人却不卖给他。他肯定非常生气。“我的钱不是钱?你为什么不卖给我却送给一个小姑娘?”)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小学生,你该怎样跟他谈谈礼貌?这个小青年姓“牛”——现在实战,给你们五分钟,来说服这位牛先生。

(学生写话,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还提出要“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谈礼貌》的课后习题中安排了“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先说一说,再写下了”,编排在四年级的《说勤奋》则没有这样的训练。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在“学会表达”这个环节做到“读写结合”,而且应该是在“读得透”的基础上“写得好”。因此在这一环节上,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叙事——说理”的表达方法来谈礼貌,更能引起学生的直观体验和感受。语言学习重在实践。“关注语言的习得与运用”,我们的语文课才会鲜活、饱满、充满生命力。】

四、总结课文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说理文《谈礼貌》。回顾这节课所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作者开头提出观点---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后举了三个事例,证明了谈礼貌的重要,最后总结观点,只有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和谐,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2.在上课之前,老师搜集了一些关于礼貌待人的格言和谚语,在这儿和大家一起共勉。(课件呈现关于礼貌待人的格言和谚语。)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课的结束,并不只是知识传授的终止,更是研究学习的延续。在这一环节上,我向学生呈现一些关于礼貌待人的格言和谚语,不仅仅是为了和学生一起共勉,更是留给学生课后去探索思考,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学习热情。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师生互动的过程,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

五、布置作业

 1.善积累的你---摘抄你喜欢的有关礼貌的格言,名句,小故事等。

 2.善写作的你---继续完善刚才的小练笔。

 3.善创新的你---创作一句有关礼貌的格言。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在这一环节上,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谈 礼 貌 

提出观点   礼貌待人    使用礼貌语言      

              问 路      古——今 

举例论证  {乘 车      小孩——大人      典型

              刮 脸      百姓——总理   事例   

总结归纳   和谐       美好

设计意图:板书是洞察教材的“窗口”,开启思路的“钥匙”,实施教学的“蓝图”。因此,本堂课的板书展现了课堂梳理过程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连起来就是课文的脉络。透过板书,学生能清楚地说出语文之“理”,明了待人之“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