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年段目标,立足文本特点,焦聚语用训练
本学期,我们的语文研究一直焦聚于“语用”,从理论层面的解读到课堂教学的研讨,再到课堂观察表中的思考,可以说,我们在语用研究的路上留下了串串足迹。5月23日,围绕“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用’训练”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如期而至。 篇章一:散文教学中的“语用”型课堂
杨宏老师执教的《灰椋鸟》和戎荷芬老师执教的《望月》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虽文体特点相似,但两位老师却呈现出别样的教学风采。
杨老师在教学《灰椋鸟》时重在梳理文章的文脉,教学时巧借四组词组,通过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表达效果,并随词入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感受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杨老师的课堂就像灰椋鸟一般,看似不起眼,却处处透出“语用”韵味。
戎老师在教学《望月》时将课堂教学聚焦“望月”,以“情”贯穿教学始终:观赏月色之美,感受作者之消沉;沐浴古诗之美,感受作者之乐观;放飞想象之美,感受作者之希望。戎老师的课堂就像一轮明月一般,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篇章二:思维碰撞中的“语用”再认识
评课过程中,围绕研讨主题,大家各抒己见,研讨氛围浓厚。
周晓红老师指出杨老师的教学板块清晰而巧妙,注重朗读的指导,做到读之有声、读之有序、读之有色;能抓住关键词体会其表达效果;创设情境,给学生以想象、思考的空间;及时归纳学习方法,注重学法的指导,总之,杨老师的课堂以语用训练为中心。
顾丹萍老师对戎老师的课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戎老师能依据年段目标,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表达方式和篇章结构等方面学习“语用”;能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巧设“语用”训练点;戎老师的朗读指导形式多样且有层次性,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可以说,戎老师的课堂是充满诗意的“语用”型课堂。
通过今天的研讨,我发现,我们可以依据年段目标,关注文本特点,解读学生,从听、说、读、写中努力寻找语言训练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在语用研究的路上留下一幅幅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