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全国通用一年级部编本语文教科书。部编本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本教材在一个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强化民族语言的力量的社会背景下,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在重视积累的同时,强化运用,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了;更重要的是,加入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从根上丰满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翻开新教材第一单元,《天地人》、《金木水火土》、《日月水火》、《对韵歌》,五篇文章,渗透着传统蒙学识字、传统文化特色的儿歌识字、象形字识字,韵语识字等,无一不是带领学生走进古人的智慧人生。
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要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经典著作。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曾告诫人们要相信经典的力量。”所以我在这一堂课中渗透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第一课《天地人》,简简单单6个字,“天地人,你我他”,其内容却意象万千。上课一开始,我出示课文中的一幅图画,提问孩子:“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引出课文“天地人”,紧接着,我又问学生:“这幅画与我们平时看到的话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属于我们中国的国画。
天地人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讲到天和地的时候,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我找到《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视频,一是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二是想让孩子们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到人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了解《山海经》中《女娲造人》的传说,还带着学生了解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兄弟用土造人、圣经神话中耶和华造了亚当,然后亚当用一根肋骨造了夏娃的传说等等。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虽然一年级的孩子还小,但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粒粒思想文化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一天他会生根,开花,最后结果。所以我又把天地人的内容升华了一下。据说《周易》的释文部分《彖辞》、《象词》、《说卦》等是孔子著的。我把其中三者的关系用一个故事讲给了学生听,我觉得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接受。“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每天晚上出来散步,他仰望星空,低头看着大地,忽然发现,除了天空和大地之外茫茫宇宙之间还有一个存在,那就是自己,他高兴地飞奔回去,浮在案头,在竹简上写下了两个大字----三才。才就是‘材’,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三种基本材料,宇宙分三块,人足足占了三分之一,为什么给人这么大的力量呢?因为不仅仅是天、地的哲理,而是天、地、人的哲理,人要像天那样自强不息,像地那样宽容,接纳一切。”
接着我跟学生说:“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三字成句,朗朗上口,刚刚我讲的内容也出现在了三字经当中。”出示“三才者,天地人”引导学生回忆《三字经》,出示三字经视频,“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学生自然的跟着音乐一起读起来。三字经视频播放结束,下课铃声响了,而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国人趋向外国文化,而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却数典忘祖,尤其是现在的孩子,面临着与传统文化的断裂,民族精神的缺位,因此,让我们的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孩子从心里有所触动,才能真正的在孩子心中扎根、发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