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而数学语言就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思维往往是借助于数学语言进行的,是依靠数学语言而显示的,所以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其实质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周三听了姚校的《加减混合运算》一课,发现整节课他很重视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尤其是强调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并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经过几次反复强调与肯定,学生们能区分自己是否运用了正确的数学语言,学生学得也非常愉快,这是非常值得学习。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自身的数学教学语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语言及数学思维发展,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需提高自身的数学语言素养,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做好示范作用。
课前准备:对于我校二年级学生,教学该课时需要帮助学生复习一位数、两位数、整十数的含义并学会区分,然后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一位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例题时,应先从两个条件入手,让学生根据情境图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以此循序渐进,从而导入第三个条件,引出问题并加以引导解决。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逐步说清数量关系。(男生折的只数+女生折的只数=一共折的只数 一共的只数-送给幼儿园的只数=还剩的只数)在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并和同桌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试一试时,先观察寻找算式60-38+40中特殊的数,说明理由,强调在计算时能口算则口算,再呈现以下三种典型资源,让学生自己找出较好的方法、提出改进建议。
最后应进行巩固练习,除了书上第三题让学生在本子上进行练习,还应加入第一步计算得数为整十数的加减混合算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什么时候可以进行口算。
在教学书上的解决问题时,要让学生先区分条件和问题,再进行解答。对于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引导指出前面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条件。
最后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并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