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育日志>>文章内容
第二周百字反思
发布时间:2018-09-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孙春凤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语文   组课堂观察表

 

观察视角

上课老师

陈珊

内容

东方之珠

班级

1

时间

9.20

片段实录

 

片段一:

理解“倾听”并用“倾听”造句。

 其实你们刚才听的过程就叫“倾听”,还可以怎样理解这个词?

片段二:

师:开火车读词语

师:鳞次栉比什么意思?鳞是什么偏旁?

生:鱼。

师:这个鳞是鱼鳞的鳞,(板画小鱼),鱼鳞都是整整齐齐排列着的。栉是什么?(梳子)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出示香港高楼大厦的图片

 

片段三:

交流,重点指导朗读第二句话

“沐浴着轻柔的海风”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我们光着脚,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呀?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你就能把这个句子读得更好了。

小结:同学们,人们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会觉得━━(舒服!)

沐浴着轻柔的海风,会觉得━━(舒服!)

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会觉得━━(舒服!)

三种舒服加在一块,那真是━━(舒服极了!)

请大家带着刚才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体会在这沙滩上的感觉。

 

 

 

思考或重建

 

 

陈老师这节语文课,目标清晰,抓住了课堂的重难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其中,有两点令我的印象比较深刻。

一、对词语理解的灵活性。1、陈老师在带领学生理解“倾听”这个词语的时候,她先请一位同学试着说一说自己对于倾听的理解,紧接着用言语引导学生“其实你们刚才听的过程就叫做‘倾听’”。陈老师先给予反馈再进行情感体验引导,让学生生动直观的加深对倾听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文应当建立在“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如果这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造句或者回到文本中让学生品味句子,使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或者技能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可能会让语用训练更加扎实。

2、片段二:

在第二片段中,陈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鳞次栉比”这个环节中,采用板画、生活中的梳子理解鳞次栉比的意思,紧接着出示图片,让“鳞次栉比”这样一个抽象词语立马形象生动了,如果这个时候,陈老师能够在把词语放在文章中,让学生去多读、多品几遍,学生对于文中抽象的文字符号就会在脑中转换成一幅生活的画面,通过情感激发与语言品味,感悟效果会更好。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小结:同学们,人们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会觉得━━(舒服!)

沐浴着轻柔的海风,会觉得━━(舒服!)

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会觉得━━(舒服!)

三种舒服加在一块,那真是━━(舒服极了!)

请大家带着刚才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体会在这沙滩上的感觉。

在片段三中,陈老师善于调控教学情感,注重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设置的语言情境中去理解、体验、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

 

 

 

 

 

 

 

 

 

 

 

 

 

 

 

 

 

 

 

 

 

 

 

 

 

 

 

 

 

                                             观察者:  孙春凤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