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学生PK的活动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姚建法
在六下第一单元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中有这样一道“练一练”:
见学生的神经系统并不兴奋,在一小段的独思之后,我调整了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进行两个层次的PK活动。
第一层:同桌PK。一人说一个看到或想到的信息,直到对方说不出来为胜。
于是,学生明显得兴奋了起来,并看出有“皱眉”的现象,这在平时还真不多见。
第二层:全班推选两生进行PK,每人求一次求助同学的机会。结果推选出了罗程乾和罗程梅,好玩啦!
……(具体过程略)
从两位学生的唇枪舌剑中,我分明感受到:
一、思维意象的“孤独”。 虽然创设学生PK活动明显提增了兴趣,逼迫思维进行发散,但呈现在集体面前的两位优秀学生都只关注了某个扇形统计图进行发散与变式思维,或借用对方对一幅图的“数学发现”转化为自己对另一幅图的“数学发现”,没有对两幅图的整体视角。由此我猜想,第一层次过程中的其他同桌互动亦更多是如此情景。
二、结构关联的“孵化”。既然学生没有或很难想到将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推理,那么这便理应成为教学目标中的“难点”而存在。在今后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作为教师就需先“做题”,感受学生的难处,从而确定“有体验过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更好有地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语或手势,让学生从“孤独”观察走向“关联”思维。
201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