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是为了更好地收拢
今天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特征,通过回忆出四幅立体图后,没有让学生说一说各种立体图形各自的特征,而是问了一个大问题:如果让你分成两类,你打算怎么分?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
通过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了起来,看得出学生的思维比思考特征是什么更有话说。
集体交流时间到了:
生:长方体正方体一类,圆柱和圆锥一类。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显然,不是在点子上。
师:还有谁也是这么分的?
生:是按有没有曲面分的。
于是,顺势了1个曲面,和2个平面(直面)或六个平面,得出了表面展开图,并趁热打铁了棱、点,得出点、线、面研究特征。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一类,圆锥一类,我是按体积公式分的,只有圆锥要底面积乘高再乘三分之一。
师:谁知道为什么要乘三分之一?
生交流了推导过程的时候我插话:没有水、没有沙、没有米,没有东西可装呢?
生愣住了,思维被定住了。
我开了个头:比如用秤称质量,要求是……
生:等底等高、同一种材料做成
师:还可以怎么办?
生:橡皮泥捏、拉,等底等高
师:还可以怎么分类?
生:和他的一样,不过标准是表面积会不会算,只有圆锥的表面积我们没学过。
于是,表面积计算有啦。
师:还有吗?
生无,我就说了:长方体单独一类,因为它是另外三个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老祖宗,为什么这么说呢?谁知道?
于是,教室里又热闹了起来……
通过一个放手的分成两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与积极性,并且因势整理特征,形成相应的网络格局。只是学生在初步交流及刚开始独立思考的时候,分类的标准有时并不在点子上,而需进一步指导与回顾,所以,在放手之后的收拢之后,还得再留上一小段时间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成两类,并同桌再次说一说分类的标准,即网络的建构过程。这样,才能更具学习借鉴意义与课堂的生长价值。
201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