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随笔反思>>文章内容
聊一聊听课与评课
发布时间:2016-10-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建春

周一的教师例会,姚校长汇报了一年级听课调研的结果,主要内容有三点:一是汇总了各行政或教研组长听课的节数以及一年级课任教师被听课的节数,二是列举了课堂中的某些亮点环节或评课中的精彩言论,三是总结了整个调研活动反应出的一些问题。活动开展得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我还想再问三个字:“然后呢?”也许已经没有“然后”了,这也是多年来学校各类教研活动的缩影:听课——评课——形成纸质资料——结束。现如今,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察无非两点:一是成绩,二是资料。在我看来,上述的调研活动最终的成果可能就落在了“资料”两个字上,而且还是一份很好的资料,要说他有多大的作用,呵呵,非常有限!

一年级的任课老师成员复杂,有从教十多年的“老”教师,比如汪玲老师,也有刚上任的新教师;有某学科的骨干教师,比如张锦囡老师,也有普通的老师,或许还有没找到教学门路的“门外汉”。把他们放一起来调研,不用听课我也知道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至少能猜个“大概”吧。比如汪玲老师和张锦囡老师,我们与她们共事很多年,都不是第一次教一年级,她们的教学能力我们都清楚,甚至可以说她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咱们去调研什么?再比如那几位新手老师,提前安排好的听课活动,肯定会精心准备,反复演练,调研能反映出真实的情况吗?

学校行政安排这个活动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是在我看来,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没能让老师有提高那就是无用的事情了。不但无用,还让一些老师心惊胆战、心里忐忑了好多天,活动完毕,长吁一口气,心想终于可以安稳一段日子了,最终的收获就是对被听课的恐惧。也许有的人会说,听课至少可以指出你课堂教学上的某些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也承认这点,但是一次两次听课评课真的改变不了多少东西,你的意见也不一定会被老师接受,因为对某些问题她还是有自己想法的,她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思想的人,老师真正的进步还是来自于自己平时每天课堂上的思考与磨练。

所以,对于刚入门的老师,我觉得调研起不到实效,还不如给她们来一些引导。我们的行政领导和教研组长都是某一学科的骨干,经验足,能力强,教学中值得称道的地方应该比普通老师尤其是新手老师多得多,为什么不让这些新手老师多听听你们的课呢?与其在听课后指出不足,不如直接将正确的授予人家,这样是不是进步得更快一些,成长的方向更明确一些呢?领导是什么?要先领再导,而不是只做“马后炮”。

由这次调研联想到我们校内的其他听课,比如教研组内听课,比如领导推门听课,还有上级的调研课,大多是一些没有实际效果的听课,甚至有“完成任务”之嫌。由上所述,关于听课与评课这个问题,我想引用南通市实验小学的伏虎(网名)老师的几个观点提点建议:

1.多听真实的、原汁原味的平常课,并且不以一堂课下结论,不以发现一点差错下结论。许多老师在有外人听课时与只面对学生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这里不仅有教学水平问题,还与备课的充分程度、临场的心理状态等因素有关。过多的和不当的评说造成老师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有人听课时不能在放松的心态下上课。听课者要尽量给上课者一个宽松的气氛,也不要太看重老师的小的失误,那是常有的、难免的。对于那些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更不可作为给教师评定教学水平的依据。现实中能够参赛得奖,但平时课上不好; 或平时 课上得不错,但不能参赛的老师各校都大有人在。

2.宽容有个性特色、个人风格,但不够“规范”、不够“标准”的课。如果这样的老师上课有吸引力、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就应肯定。千人一面,一样的程式、一样的手段,不是好现象。太多的规范和限制束缚了教师的个性,压缩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无定法,关键看效果。应允许用不同方法达到一个目标,而不要总是用自己钟情的方法、框框去对照比较,顺者颂扬,违者排斥。

3.听课人评课的深度应该并且只能是有限的。如果听课前没有达到“听课者须先行备课”的准备程度(如同级同科教师那样),如果对学生不了解,如果没有把握,那么你的评议都应适可而止,不要随意下结论。课堂内在的情况、教学双方的需要,听课人常常并不清楚。这时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因此,应少以教师爷的身分,随意说三道四,而应多一点平等交流、咨询、探讨和商榷,还应允许讲课人的申辩。掌握话语权的人的不当评判会造成错误导向。

4.听课不一定都要评课。不是每听一堂课都一定需要评的,为评而评没有什么意义。该评则评,能评则评,不能评则不评。听者不说几句就好像对不住讲课的人,而被听者总想从听者那儿讨个说法[有时实为讨一个好评],弄得双方都带着负担进课堂。听的人要准备听后有个交代,他不能与学生一道感受上课,他的注意力可能是在挑毛病,而毛病是绝对有的,没有无毛病的课。毛病又是相对的,张三眼里是毛病,在李四眼里却可能是闪光点。于是,先恭维一番,再提点问题,成了老一套。

例如,制定课时计划、当然是必要的,但不是刻板的。教师的活动应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课堂活的灵魂就在于此。一堂课上,几十个学生如果被吸引,都很投入,课堂就活了,就精彩了,也就有了许多意外和变数。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主体地位并被老师激活,就会生出感悟、生出问题、生出“奇想”。这时,“障碍”是正常的,“乱子”是正常的。随机应变,即兴解决临场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好课。这样,计划就须服从变化。即使原定计划完不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下一节还是他来上。苛求起来,就会得出“教学任务未完成,课上砸了”的结论。如果把时间进程的精确作为好课的标准,一定要准时准点按事先设定的程式进行,那必然出现只顾教不顾学的现象。单向、无交流的“电视课”肯定都是精确的,但中小学老师,是绝不能无视几十个学生的存在而上课的。

5.最终的评判是学生。应注意对学生的调研,倾听学生对上课方法的意见、要求和评价。多数学生的意见,几届学生的意见连贯起来,就是对老师讲课的“铁的评语”。名教师、差教师的结论,就是一届一届学生们说出来的。学生评判是从总体出发的,他们不会以个别的一堂课下结论; 是以真实的日常的课为依据的,不会以公开课、更不会以假课为依据; 是来自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实际效果,不会以形式、以时尚、以领导好恶为标准。最好、最终、最权威的裁判是学生。教得好差可从学得好差来看。不考察学生,不注意学生的反映,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6.正确对待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已形成一些常用模式,这些模式是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是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建立并运用模式,可使教学从无序进入有序,避免开无轨电车。可以有步骤有目标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不管多好的模式,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律适用和一层不变的。近年来见到一些人喜欢将某种模式绝对化,好就好得不得了,好得容不得其它,甚至用行政命令强制推行,在突破传统模式的时候僵化了新的模式。刮风式推广某种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常发现,一个学校,或一个行政区的不同学校的同一学科,老师们上公开课的套路、形式及辅助手段十分雷同。询问后方知,这是因为大家都清楚了上级领导的喜好。对教学方法的评判依据只能是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以学生为本是根本出发点。不要只注重形式而丢掉本质,更不应片面追求时尚化。曾听到这样规定:不使用现代化设备或不采用某个模式(比如新北区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就“一票否决”,这里显示的是霸道和长官意志。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希望领导们在学校内组织多种典型教学模式的样板式示范,供教师们参照。教师们从学习现成模式开始,并根据实际择优使用。在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之后,不断创新,敢于超越模式,灵活机动、运用自如,达到“从心所欲”的境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