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身处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困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考验之下,孔子激发了生命的潜能,最后展现出“人”的完美典型。在《论语》中,他的言论和具体行动是人人可以向往与师法的。今天,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我们重新审视《论语》中所体现的教育智慧,仍会感到有学习、借鉴、发展的地方。
子贡评价孔子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没有崇高的师德,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智慧。有着积极的入世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执着真诚、竭忠尽责的孔子,不仅有巨大的人格魅力,还有教育的大智大慧。笔者之所以要选这个论题,就是肯定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这种精神与道家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观念:生命会传承,历史会发展,社会会演进,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人做不到,下一代再下一代未必做不到。孔子把他这种入世的情怀,表现在行为上与言论上,当时未必做得到,但是千载之下,未必不能做到。这是一种“愚公移山”精神,是儒家积极入世情怀的表现。于是,孔子把一生大部分时间用来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七十二,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那么,孔子在教育上有哪些过人之处值得学习借鉴呢?
一、待人以诚,了解学生
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这四个学生先分别介绍一下。
首先,高柴是一个较迂的人。他不懂得适可而止地自我控制,根据记载,他的父母过世,他的孝心使他无法控制自己,悲痛得哭干了眼泪,继而流出血来。孔子对他说,孝顺父母是对的,但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而应该适可而止,然后奋发图强,让父母亲因为有你这个孩子而感到安慰。孔子能一下子找到安慰高柴的出发点,又激励了他要努力向上而不必沉沦,与他对学生平时的细心观察了解是分不开的。
其次,“参也鲁”,鲁是迟钝。迟钝的学生也有个好处,因为他会很努力。你学一遍就会,他学十遍,你学十遍就会,他学一百遍。所以很多人特别喜欢曾参。曾参后来传《孝经》,而《论语》中称他为曾子。儒家许多经典是靠曾子及其弟子传下来的,因为他老老实实地把书读好、教好了。
接着,“师也辟”,师就是子张,辟代表偏激。子张在孔子的学生当中确实个性较为孤僻、激烈,不太能与人沟通,有些志大才疏。
最后,“由也喭”,由是子路,喭是粗野。
从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可看出,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是相当的了解的。有此作基础,他的教育才能施展开来。
我们作为现代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是第一位的,做到这一点,难道不也是见贤思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