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随笔反思>>文章内容
第九周:社会道德
发布时间:2017-04-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顾秋婷

现在社会道德教育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其表现在:

一、对道德目标设定的空虚与低俗,对道德教育价值认识上的狭隘与功利——人们更多的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来看待”,个人不是视为个人,而是视为国民,对个人的独特性和独立性缺乏尊重。

二、把道德片面的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限制的规范。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普遍采用灌输,

三、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与权利的对等性,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与需要,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使学生对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予以认同。在教育方法上往往采用“禁止”、“防堵”、“管”、“压”、“制”的方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