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常州新北新华实验小学 刘霄君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作者肖川历时10年,以美好的心情和语言,以美好的理想与文体,描绘了多姿多彩的教育世界。作者肖川记录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案例,为我们教育学生指明了方向。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对教育世界中的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读了这样一本好书,让我的体会良多,在教育教学上的有许多的启迪,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拙见吧:
通过阅读我体会到了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注重人文教育,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而现今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唯科学主义”,为了成绩,为了应试教育,我们总是在有意或无意间偏向对知识的掌握的教育,注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更是忽视了学生其他品质的教育。那该怎么教呢?我迷糊了。这时,我看到书中对教育目标的严肃的审视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培养学生的目标: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会的人。
在看到“语言的背后”这一章节时,我深有共鸣,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论是在课堂的沟通还是在课后的交流中,语言的交谈必不可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做为年轻教师,我十分需要沉淀自我,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底蕴,时刻准备着,以清晰的头脑,有条有理的逻辑概念,严谨的直面课堂语言的交流,向寥寥数语就能使学生心领神悟的优秀教师学习,提高课堂的效率。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醍醐灌顶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语文及中国文化、对语文的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读到“教育给了我们什么”这一章节时,我有种莫名的恐慌,为了那些还在分数面前人人公平的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们担忧,为了高分数,很多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爱好,花费很大的精力,去钻研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这样没有特色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越来越多,千篇一律,不难想象,没有特色,没有专长的“人才们”必然要经历漫长的工作积累来重新适应社会的竞争,而其中大部分就成了失败者。这让从事一线教育事业的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改变:转变从结果出发,从分数出发的传统老思想,更加关注学生成长过程。我们教学的牵引要有所变化,不要一味地以教师的意愿为准,应尊重学生的意愿,适当的发展学生的兴趣、创造力,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组织兴趣小组。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兴趣,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培养有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人才。
同时在阅读这一章节时,我感受到三层次学生的危机:成绩优异的学生常常会受到老师的表扬,会被表扬牵着走。书中讲到这么个例子:受到过多表扬的学生,会有一种“表扬依赖症”,会渐渐在表扬声中丧失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被表扬牵着鼻子走。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有型和无形的控制中,对于表扬的依赖,实质上是生活在他人无形的控制中。因此在教育的时候要注意表扬的度,多维度,多角度去观察学生,给予他们更加全面的评价。对于教师眼里的“好学生”、“乖学生”犯错时应先调查再教育,不能就是因为他平时表现好就心软,放他一马。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无疑是不利的。与“好学生”相对的就是那些顽劣成性,桀骜不驯的“捣蛋鬼”,我们应给予适当的宽容,过于压抑孩子的天性,孩子渐渐失去自我的主观判断能力,各种奇思妙,开拓创新的能力也将慢慢失去。对于默默无闻的中间段孩子,无疑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但他们却是占班上的人数比例最重的。我们应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打开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不再是班上的“听众”而是“参与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吾将上下而求索。点滴教育启示让我感触多多,学会用眼细看,用耳倾听,用心去体悟孩子们的世界,从他们的立场、视野出发去教育,让他们学到需要学的知识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