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随笔反思>>文章内容
本周15反思
发布时间:2017-06-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霄君

 

评管建刚老师《理想的风筝》

 

管老师的课让人耳目一新,是一种课文结合写作的教学,在赏析一篇课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写作的“构思”方法。什么是写作构思呢?写作构思是指对写文章有一个系统性、有中心及层次的、物化的整体性思维活动。本课步步推进、由表及里的探究——构思一:故事,两个两个;构思二:故事,一长一短;构思三:故事,内在关联;构思四:故事,其间的连接。

一、何谓写作的“构思”:故事,两个两个

课堂实录(片段一):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人公是——

生:刘老师。

师:写人,要用故事。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四个故事。请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快速默读)

师:第四自然段,写了刘老师的一个故事:为大家讲故事。(板书:讲故事)

(生读板书)

师:第五自然段,也写了刘老师的一个故事,默读第五自然段,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这个故事。

(生读后,师板书:写板书)

师:课文的第八自然段、第九自然段,也都写了一个故事。请你快读默读,也各用三个字概括。

生:第八自然段写“放风筝”。

生:第九自然段写“追风筝”。

师:课文写了四个故事——

(生读板书: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师:课文用四个故事来写人,记住:用故事来写人。(板书:用故事来写人。生读)

师:放风筝、追风筝,这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课余的。讲故事、写板书,都是发生在——

生:课上的。

师:作者写了四个故事,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上,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余,你说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生:有意的。

师:有意的安排,这就叫“构思”。

管老师在不断的追问下,在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情景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写作的“构思”就是有意的安排。在管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汲取新知。这不由地让我想到了三下语文《放飞蜻蜓》这一课,书中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是通过抛出问题,互动思考,在一问一答之中明白道理。

二、构思”体现为对段落长短(内容主次、取舍)的安排与控制:故事,一长一短

课堂实录(片段二):

师:请你数一数,“讲故事”,也就是第四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大概有13.5行。

师:再数一数,“写板书”,第五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7行。

师:再数一数,“放风筝”,第八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11行。

师:再数一数,“追风筝”,大概有几行?

生:7行。

师:你看,“课上”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课余”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这是巧合,还是有意?

生:有意的。

师:可能有的同学,觉得也可能是一种巧合。那么,我们再看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刘老师的外貌,找到了吗?指给我看。

师:(快速巡视)对,请一起读。

师:严格来讲,这不是写“讲故事”的,同意不?

生:同意。

师:第四自然段,刚才统计过了,13.5行,减去第一句话的2.5行,写讲故事的,其实是11行。

【生读板书:讲故事(11行),写板书(7行),放风筝(11行),追风筝(7行)。】

师:我一个字、一个标点地统计了:

“讲故事”11行218字

“写板书”7行137字

“放风筝”11行217字

“追风筝”7行135字

师:现在,你还认为是巧合吗?——同学们,写作文,段落的长或短,是有讲究的,是要想好了的。不是有话就多写点,没什么话就少写点。写作文的挑战之一就在于:明知道这里要写长一些,可就是写不长;明知道这里要写短一些,可是却又那么多的话。

师:现在,你还认为是巧合吗?——同学们,写作文,段落的长或短,是有讲究的,是要想好了的。不是有话就多写点,没什么话就少写点。写作文的挑战之一就在于:明知道这里要写长一些,可就是写不长;明知道这里要写短一些,可是却又那么多的话。

【生读板书:讲故事(11行),写板书(7行),放风筝(11行),追风筝(7行)。】

师:我一个字、一个标点地统计了:

“讲故事”11行218字

“写板书”7行137字

“放风筝”11行217字

“追风筝”7行135字

师:现在,你还认为是巧合吗?——同学们,写作文,段落的长或短,是有讲究的,是要想好了的。不是有话就多写点,没什么话就少写点。写作文的挑战之一就在于:明知道这里要写长一些,可就是写不长;明知道这里要写短一些,可是却又那么多的话。

三、写作有中心

课堂实录(片段三):

(师指题目,生读:理想的风筝。)

师:课文的题目是“理想的风筝”,显然,“放风筝”“追风筝”,一定要写。——刘老师“上课”的故事,肯定有很多,作者选了“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请问,能不能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比如,有同学受凉了,刘老师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同学披上;换成刘老师“博学多才”,会弹琴、会画画呢?

(生沉思)

师:请你默读第八、第九自然段,“放风筝”“追风筝”里的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生:是个乐观、顽强的人。

师:如果上课的故事,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博学多才”,与“放风筝”“追风筝”,搭不搭配?

生:不搭配了。

师:猜一猜:上课的故事,应该写出刘老师的什么特点,才跟后面的“放风筝”“追风筝”,特别“搭”?

生:也应该是写出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现在,请你默读“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故事,是不是也写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生:这两个故事写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指板书,生读)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师:这四个故事为什么能放在一起?——它们有内在的联系,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用故事来写人,要注意故事,有没有这样的内在的联系?(生点头)

写作有中心,写再多的故事都是为了体现刘老师的乐观、顽强,让学生明白了是为写人而写故事,而不是为了写故事而写人。

四、犹抱琵琶半遮面——含蓄的美

课堂实录(片段四):

师:现在,你读这句话——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生读)

师:你认为,“我”记住的只是风筝吗?

生:不是,还记住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说,啊,刘老师,你的乐观、顽强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这样太直白了。

师:对。作文,要有含蓄的美,追求意犹未尽,追求留有余地,让读的人自己去品味、发现。

诗贵含蓄而恶浅露。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管老师让我意识到写作上的含蓄的美,好似在文章的中留白,留白就是:结尾时不明确,用景物或其他方式暗示(模糊),以给读者丰富想象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学习这一点,有些话说太全太具体了就会被定式了,有些话含而半露,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本课主要结合写作“构思”的方式,其中的“构思”,属于写作“运思”的一部分,是在前期思维较为成熟之后,最接近于“表达”的一个环节,它对“表达”的质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而写作的“表达”是最终篇章,因此,我建议下节课能把方法运用于实践,把方法用出来就更好了。本课亮点多多,我浅浅地谈谈我的小思考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