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综合组的第14次教研组活动,由我执教三年级《游子吟》这一课。在前一天的试上过程中,我发现这首歌曲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尤其是歌曲的情感以及音准的把握,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与引导。
我将这节课分为了三大过程:诵古诗、唱古诗、演古诗。
第一环节诵古诗,主要激发学生领悟古诗中浓浓的母子之情,进而带着柔美的声音诵读古诗,为接下来的唱古诗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唱古诗,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模唱乐谱、分句填词、完整演唱等几个环节,逐步引导学生唱好歌曲。
第三环节演古诗,这是一个开放的环节,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对歌曲进行再度创编,丰富演唱。
惊喜之处:整节课应该说比较顺利的上了下来,在这其中,也有一些表现是令我有了意外的惊喜。
1、分男生、女生演唱的时候,男生的声音听上去非常的和谐与优美,情感投入的很到位。
2、在演古诗环节,当女生组演唱的时候,我轻轻地加入了诵古诗作为第二声部,一遍唱完后,我问孩子们这种演唱形式时,有小朋友很准确地讲出了“卡农”,这令我很是欣慰,看来平时的乐理知识渗透还是有一点的效果。
3、在演古诗环节,我让小朋友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形式可以加入进去丰富歌曲,小朋友们提到打击乐器的加入。这时候我完全放手,让孩子们去讨论并尝试,用什么乐器合适,以及如何将乐器巧妙地加入歌曲中,原本以为,这对于他们来说有点太难了,可事实上,我小看了他们,孩子们一开始选择了手串铃,并一下子就能在歌曲的长音处巧妙地安排上手串铃,在接下来的再一次演奏中,同学们又再次感受,觉得还可以加入碰铃,可问题是,碰铃该加在何处呢?又以什么样的节奏出现了?一开始,有一位同学在长音的后半拍加入,经过尝试,大家觉得不太合适,再次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觉得在每小节的第一拍加入碰铃,这样碰铃和手串铃的演奏就更加完美了。
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放手给他们,相信他们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尝试中,逐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