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随笔反思>>文章内容
“阅”数学 “读”思维
发布时间:2018-06-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建锋

——参加“用阅读润泽生命成长”数学专题研讨活动有感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陈建锋

 一天的扬州之行,“用阅读润泽生命成长”数学专题研讨活动,通过精彩的课堂,专业化的课题报告,让我体会到高品质的阅读将更好的引领学生的学习。数学阅读过程也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领会与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体验数学文化。是对数学文本信息理解的基本过程,而思考过程的实质是数学思维过程。深度的活动,也拓宽了我对数学阅读的理解:

一、 “疑”中读出兴趣

纵观三节课,《黄金比》中“长方形选美”、《点阵》中“点阵的介绍”、《巨人拼布被》中“绘本故事”,都提供了相关内容信息的阅读材料作为学生兴趣提升的切入点。数学学科的本身就具有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特性,儿童在阅读数学方面的材料时,丰富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就会激发儿童想要探究的天性。兴趣也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黄金比》一课中,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较为主动的开展了猜想、探究、比较的过程。在“东方明珠设计”、“设计美”等环节积极主动的参与了数学活动,较为有效的掌握了新知。充满问号的数学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深入钻研,弄懂事理,感受数学知识的必然性。

二、 “思”中读出思维

喻平教授的报告中把数学阅读定义为:从数学材料中分类提取信息(文字、数字、图形信息),并对数学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并开展数学抽象、推理、运算、想象等数学思维活动,最后形成并表达数学观点。同时报告中也提到“数学阅读的心理过程包括内化、理解、推理、反省”四个阶段。其中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都是数学思维的过程。

思维有层次:潘院长的讲座中提到“数学抽象的层次性”,从数学阅读材料到课堂理解,往往是生活到数学的横向化数学化过程。潘院长从“读好教材”开始,详细阐述了新知、巩固、复习等阶段教材的阅读,教师高观点、多视角、专业化的教材解读是学生有序思维的基础。

思维有路径:喻教师从建构主义视角,对阅读材料从“教案式”、“提纲式”、“自问自答式”“你知道吗?”“补全信息问题”等多种策略开展数学阅读教学,从而数学阅读材料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呈现,而是学生思维路径的呈现,学生在多种思维方式的学习下提升思维的品质。

思维看得见:记得潘院长曾经在评课中提到“让思维看得见”“让思维多飞一伙”等常州课的特征。今天的三节课都提供了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场景,但缺少结构化思维的呈现。《黄金比》中探索美环节,学生的研究中猜想—验证的呈现,《点阵》中学生对点阵规律探索方法的多样化等,如果学生在结构化资源的呈现下,让思维可视化,经历序列化的交流,我想学生的数学学习将更为深刻,是深度的学习。

三、 “变”中读出结构

变理念:“从单一的一堂好课——多样的数学学习活动——多元的学习评价”。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主动获取信息、领会与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体验数学文化。从而带来了数学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如《黄金比》中的材料阅读、知识探究、应用新知等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巨人拼布被》中绘本故事中的问题情境等。其中“多样性的开展数学活动”也包括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其中包括课堂使用、故事展演、自由阅读、网络阅读、数学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的的是评价的变革,如“数学笔记”、“阅读推荐”、“研究报告”、“成果交流”等。

变视角:以课程视角对原有课程的架构。潘院长举例了《千克与克》的例子,学生经历前期阅读—实验—游戏—舌尖上的重量等主题式学习过程,从课程视角让数学阅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学习中的疑点、学科体系中的节点是课程内容关注的焦点。这样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趣味性、思维性、拓展性和实践性。

四、 “辨”中读出素养

潘院长深入解读了数学阅读的价值:丰厚数学学习的基础、提升数学学习品质、拓宽数学学习领域、丰富数学学习方式。喻教授认为数学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以下学习活动的过程:①提问:学生能针对阅读材料提出适当的问题。②阐述:能识别可能存在的各种理解上的问题和困难,并加以解决。③总结:对文章进行概括,提出主要观点。④预测:能指出下文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在阅读材料下分类提取信息体现了数学眼光,提问、阐述、整理信息体现了数学思维,总结、预测体现了数学表达。而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辨关键语句”、“辨数据信息”、“辨主要观点”等“辨”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素养逐步提升的过程。

让数学阅读成为课程实施的有机部分,让数学阅读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让阅读的灵魂引领学生终身学习。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感悟数学思想,丰盈智慧,提升素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