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工作室开展了《行走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徐老师和曹老师分别执教了第一第二课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构,从关注课堂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主题式学习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组”、“整合”、“融通”开发体验式学习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认知起点下的情景导入;
在徐老师的第一节课开头分享了对方向的课前小调查,并制作了有关方向的数学角,丰富了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视野。 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通过课外信息搜集、整理,对方向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理解,知道可以通过太阳、青苔、年轮、北斗七星、北极星、手表、指南针等来帮助大家认识方向。
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一种培养,与信息化时代接轨,能借助工具来帮助学习。
2. 现实场景下的意义建构;
两节课两位老师都把学生放到了现实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应用方向,加深对方向的认识。主要有这样几次实践活动:
活动一:第一节课在认识4个方向时,让学生不断转动自身方向,改变自己面对的方向来辨别东南西北,体会方向是相对的;
活动二:第一节课在教室中认识了4个方向后,徐老师把学生带出了教室,来到了熟悉的校园中,变换观测点来观测不同方向的物体,体会方向变化的;
活动三:第二节课通过找朋友来强化什么在什么的哪一面,体会方向间的关系。
3. 合作学习下的素养提升。
在第二节课结尾曹老师设计了“我是小导游”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平面图,小组设计导游路线,用向什么方向去到什么地方的语句来进行描述。活动新颖有创意,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很有意义。
存在问题:
1. 小组合作时,为了能让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发展,我觉得可以给记录员增加一个任务——检验记录内容的准确性,这样既可以提高记录内容的准确性又可以增加记录员的积极性,让他也作为一名观测者参与其中。
2.空间虚拟场景的观测时,第一词卡放在地面上不是很便于学生进行观测,第二,三组观测点都属于一个层次,同一纬度,同一个平面,是不是可以转换一下观测点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