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随笔反思>>文章内容
让数学学习更“有序” ——工作室《确定位置》听课反思
发布时间:2018-06-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建锋


614日下午,工作室一行来到了钟楼区怀德苑小学。由王晓洁老师和穆旦老师分别执教了四下《黄小鸭历险记》单元主题教学活动,两节课思考如下:

一、知识结构之序

【本单元分析】:

直线上的点描述数的顺序大小(一上)——数对含义、确定位置——方向角度距离、认识坐标系。

【单元目标达成】:1.知道行列规则,会用数对表示(正数)2.经历过程,掌握方法,丰富现实空间和平面的认识,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编排特点】:

1.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已有经验确定位置。“第几排第几个”

2.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

3. 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

从王老师的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带刻度的射线(一维空间)——探索平面(二维空间)的探索。让知识更“有序”。但从单元目标达成看,两节课对“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处理略显欠缺。从数轴抽象至坐标的导入方式固然有数学味,但基于儿童理解的数学看,从生活情境导入,沟通真实生活和数学世界的联系,解决真实生活问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丰富,目标的达成更多元。

二、学生认知活动之序

主题式学习在确立主题时可从挖掘、发展教材中的“学习主题”,在结构性的数学知识中构建学习主题等角度考虑。主题的目的是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掌握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创设问题情境,以数学主题活动为主线,以提出和解决问题支撑主动探索。学生在数学主题情境下能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建构和自由发挥提出问题。故两节课我认为学生认知的序在“真实情景导入——建构数对——感受平面与现实空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在确定主题前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各认知活动目标和学生学习方式,根据素材选择适宜的主题。如情景的确立可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五子棋、地球上的经纬线、学生做广播操等都是可利用的素材。而各活动的认知也应符合儿童认知心理的特点,从横向数学化的过程,关联生活与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三、思维活动之序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理性思维的教育,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通过再创造能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解释现象的数学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体系的建构和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精神。数学教学应重视知识的系统结构,重视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过程、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两课时学生思维的序在“通过概括、比较经历数对的产生——通过观察、推理感受数形结合思想——通过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进行数学建模”。在两节课中,二维空间的生成、平面上点与图形的关系、设计图形等活动都让学生经历了概括、抽象、推理的过程。但忽略了“学习数对是为什么?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数与生活的关系”等数学建模过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