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学案例>>文章内容
第四周:“做题”、“校题”逐步走向“思题”、“序题”
发布时间:2016-09-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姚建法

第四周:“做题”、“校题”逐步走向“思题”、“序题”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姚建法

在学习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后,练习册上出现了一组填空单位的题,前面四个都是与面积有关内容,最后一个是两个城市之间的铁路线长1000(  ),学生的错误较多。

一类是填“公顷”或“平方千米”。我以为,表面上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其实是对长度概念与面积概念的意义与用途领会不清晰,更不清楚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使用范围。

二类是填“米”。学生总觉得1000米已够长的啦,1000千米太长啦,有点不可思议啦!不曾想是“两个城市之间”而不是两户人家之间那么简单。这里面隐约隐藏着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缺失。

于是,我在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这一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立序。

第一步:审题,联想。“两个城市之间”就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出两个自己熟悉的城市。

第二步:选择,定向。“铁路线长”联想到是和什么单位有关呢?(这当然涉及到概念的教学),于是更多的学生会知道是和长度有关,要用长度单位。

第三步:确立,反思。那么从长度单位里选“米”还是“千米”呢?由于有了自己脑海中联想的两个城市而感觉到路途的遥远,应该比较长,用“千米”较合理。而如果初次选了“米”的学生也会想:1000米虽远,但一眼也能看到,对于两个城市而言应该太近了吧,不现实,不可能,有问题,需要改用“千米”。

如果仅到此处,我现在坐在电脑前想想还不太够,如果让学生更加切身地感受到两个城市之间距离之远?可不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手段,如导航、如图片等可视化手法,佐证1000千米的真实性、合理性?再配合以闭眼想象,加深印象。

一道填空题,几秒钟也能过去,但如果从思维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学习思考,那么可能需要几分钟。课堂的时间如何而来?我想,唯有一开始放慢速度,让学生逐步养成习惯,现在的问题,到了后续也就不会再成为问题啦!

我要再努努力,让自己的教学心态再慢下来,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从“做题”、“校题”逐步走向“思题”、“序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