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学案例>>文章内容
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了……
发布时间:2016-11-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建春

  本周教学《可能性》一课,课上我让学生用学具带里的彩球做摸球的游戏:袋子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同桌两人轮流做摸球游戏,规定摸到红球算左边的人赢,摸到黄球算右边的人赢,一共摸十次,摸球所用的袋子就是学生自己的衣服口袋。

  组织交流时,我发现出现了一个极端结果:10:0,不该发生的事件发生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问问当事人,他说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摸出的结果就是这么巧。于是,我在班里花了很多时间解释了一下:像这样的结果不是不可能发生,只不过发生的可能性太小了,这位同学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可是,当我把他们的两个球拿在手里观察时我发现了个秘密:红色的球由于制作工艺的问题有个毛糙的突出的边角……我再问这两名同学是不是轮流摸球的,答案果然如我所想:一名同学连续摸了10次,他包办了整个活动过程。课上我并没有揭穿红色球的秘密,只是提醒他们要按照要求轮流摸球,这样活动的结果才更真实有效。课后我找那位做手脚的学生谈了话,并且自己也想了很多。

  第一,学生为什么要故意制造这样的极端结果?我想,十有八九是我在创设情境时提到的那个“赢”字产生了副作用。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为达到胜利的目的,他们往往能发挥出超出平常数倍的能力,甚至不惜动歪脑筋。如何避免呢?其实只要把活动情境中关于“赢”的结果拿掉就行,摸球活动如此,其他活动也是这样,尽量减少把数学活动跟竞赛比输赢挂钩。

  第二,同桌的另一人为什么没有参与摸球?我想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那位动歪脑筋的学生太强势,不让同桌参与活动,这需要在思想发面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和引导;二是课堂上我对操作要求可能交代得不够清楚,再加上没能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有效调控,导致一人动手一人看的现象发生了,这就需要我自己再改进呈现问题的方式,要让每一个人都知道活动的方法。

  第三,怎样的教学处理才是有效的?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预设以外的生成,面对这样的教学资源,很多教师或是怕耽误教学时间,影响后面教学环节的实施,或是一时想不出理想的处理方法,往往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这显然是不可取的。那么,怎么处理刚才的实验结果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在发现学生中有10次都摸到红球时,就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无外乎两种,一是学生对随机的摸球活动进行了非随机处理,二是真的出现了小概率事件。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要让学生说说本小组摸球的方法和过程,并在了解学生活动过程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像他们小组这样的摸球方法符合游戏的要求吗?为什么?并按正确的方法再进行实验,以获得正确的数据。对于第二种情况,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想一想:如果像这样继续摸下去,还有可能连续摸到红球吗?再接着摸一摸,使他们体会到随着摸球次数的增加,摸到红球和红球次数的相差程度也会逐渐缩小。这样充分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又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反思学习过程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元认知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