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周:让“看得见”的形符指向内容本质
现在五年级学习的是圆。圆有定点、定长,扇形有圆心角、半径与弧。
圆的核心本质要素是什么呢?学生通过画圆,感受到针尖即圆心,确定圆的位置;通过为什么画的圆“不圆”,体会圆规的两脚不稳易变形太松了,感受距离的变化引发圆的画不圆的根源,得出距离不能变,也就是半径是个定长,决定圆的大小。而圆是需要圆规旋转一圈才能得出的。从而逐步地得出圆的三要素: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旋转一周360度。
那么扇形呢?书上有个追问“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能够很自然地想到与弧即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因为从图中能够清晰地“看出”,但学生未必“看得全”:例题3中是三个同样大的圆,学生对于书中的追问前提“同一个圆中”也未必会因关注而放在心上,从而忽略。所以,扇形的本质要素有两个:一是半径,二是圆心角即弧的大小(是不是也可以说成是半径旋转过的角度呢?”这两个要素的本质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画心中的扇形,通过两层对比交流得出来,或者引导学生对书中追问本身的重新审视而得出。从自学能力角度来看,是后者的培养力度更强;从问题思考的解决过程来看,第一种画几个扇形看看的方案占优。
画图能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推理表达也能让学生的思维看得清。从数学知识内容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展开思辨,能够更加力省而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