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场四周的草坪和水泥沟在校园的角落,面积大,常年积累的垃圾也很多,这片区域由我负责,如果要短时间清理干净,真的既头疼又紧急。
戎老师笑我笨,不会动脑经。
于是,我全方位打开了我的脑回路,理清三件事:1.如何分配打扫任务?2.如何让学生全方位调动劳动积极性?3.打扫这件事如何变得有教育意义?
一 如何分配打扫任务
首先教师先去需要打扫区域观察,主要有三样清理重点:水泥沟的树叶和尘土、草坪上剪下来的树枝、烟头和白色垃圾。利用综合实践课的分组,一组六个人,组长分配二个人合作选择一样打扫重点进行清理,这样就把打扫工作很快速地布置了下去。
二 如何让学生全方位调动劳动积极性
懒惰是人的天性啊,战胜天性这种事情如果单靠下命令强制执行的方式,工作效率低下而且怨声载道。
引用小组竞争机制完全点燃了学生们参与热情的火种,一个个跃跃欲试,根据垃圾清理的难易程度给予不同的积分,这样就转移了学生们平时对打扫卫生挑肥拣瘦的想法,越难清理的垃圾越是他们需要争相清理的目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恶行竞争,在清理过程中也对行为和态度进行评价,这样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纷争。
学生们明确任务分工和积分情况后,劳动的积极性和效率大大提高,许多学生发现烟屁股跟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有个学生占据了树叶堆竟然说:“哇塞,发财啦,这得多少分啊?”
任务完成后,老师必须按照事先的约定给予积分的加减,分出胜负,如果完成任务后图省事,就草草了之并没有兑现之前的诺言,那么,下次这样的活动,学生热情会大幅度降低。
三、打扫这件事如何变得有教育意义?
引入竞争机制仅仅是用外部的驱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如何从内心愿意做这样的打扫,才是教育的意义。
打扫任务布置伊始,让学生先看图片(校园里的垃圾),饮水机上的垃圾、草坪里的烟头、宿舍楼后面的零食垃圾袋等等,也初步让学生意识到了环保习惯的重要性。
打扫完毕后,更是要让学生谈谈打扫的辛苦,并体会干净来之不易,需要长期维护与珍惜。
(2017-2018年第一学期 百字反思 第九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