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学案例>>文章内容
第二十周:适时回到源头去
发布时间:2018-01-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姚建法

第二十周:适时回到源头去

---从一道二年级的购物问题说起

    二年级的学生是可爱的!

    我常被他们的天真打败!

    有这样的两道购物问题(图片中有玩具单价),大家猜,哪道正确率高呢?

     1.小红用24元钱买玩具火车(图片中每辆火车8元),能买几辆?

  2.小明用8元钱买玩具飞机(图片中每架小飞机2元),能买几架?

    现实是,第1题正确率高,因为计算水平告诉他们用除法,不可能乘法;而第2小题数小了、用乘法多了,因为他们最近学了乘法口诀,乘法口诀快。

    想想好笑也好玩,学生是纯真的,会关注于算不算得了,而忽略抽象的数关系分析与思考。然而数学却正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学科,所以,作为数学老师就需要进行数学化的引领。

    限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发展,最简单的办法还是“回到源头去”。

    一是回到学生个体生活的源头去。通过他们自身的购物经验进行回想或想象,不断地感受总价、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二是回到知识体系生长的源头去。通过数学方法的联系与数学化推理进行问题解决。由于学生缺少具体的数量关系支撑,一方面顺向思维易于学生接受,可用“2×(  =8元”的填空形式进行,再引向除法,渗透逆运算思辨;另一方面展开数学化的演算推理,用“8-2-2-2-2=0”再现“一个一个购买付钱、直至剩下0元”的全过程。这样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在繁杂的连减算式中渗透与体会除法即累减,另一方面还有利于解决形如“每个面包6元,20元能买几个”的问题,因为学生“20÷6”还没学过有余除法,乘法口诀解决不了,就可以“20-6-6-6=2元,连减了36,所以买3个”,得到了方法的延用。

    当然只是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两个层面,学生的数学水平与素养的提升有会出现停滞,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数学化提升。比如通过画图去理解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求A里有几个B,从而明确出用除法。

    适时地回到源头去,一方面给优秀学生多一种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方式,丰富对加减乘除运算的内涵理解与关联解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面向学习困难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支架,引领他们从最最根本的方法去思考,从而逐步走向数学化的“成熟”与“成长”!对于他们,教学是“慢”而“丰富”的过程!

    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说:“当学生的数学学习发生困难时,回到源头去。一定是要某个时候,我们曾经省略了一段阳光。”

    对,回到源头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