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学期末,学校组织全校四年级学生参观常州市博物馆。我要求每个学生回来后写一篇博物馆半日游的文章,本来学生对于这种游记文章就不擅长,收上来批改,果然不出所料。下面就以我们班某某的一篇《参观博物馆》为例:
星期五,中午我们的课刚要下课时,老师说:“我们等会儿去常州博物馆,要带的东西:水杯,里面要有热水,一本本子、铅笔、橡皮,要做好笔记。”老师接着说: “因为我有事,所以不能去,但金老师会带你们去。”
中午12点,我们手里拿着要用的东西排着整齐的队伍,金老师带我们上车了。在车上有的人唱歌,有的人在谈论博物馆长什么样……当我们正开心时“危险”来了,金老师在我们不注意时偷拍,还发到QQ群上,还好我在后面。
到站了,我们看到有一条湖泊,湖泊中间有五只高雅的白天鹅,但它们是五个雕塑。我们到博物馆里面,有很多文物,比如:金卧虎、豆青花草纹瓷盘等。导游带我们看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古人的化妆盒。
博物馆可真好玩呀!
这显然不是一篇好作文。博物馆去之前的内容写得多,真正到了博物馆,又没怎么多下笔墨。头重脚轻,主次不分。这种现象在我们班是常态,大部分学生写作文不会选材,我们认为重要的学生就是不写,我们认为没有意义的,学生反而当个宝,在那里东扯西扯的。那怎么改变学生的写作习性呢?光靠口头上的说教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天我正好要教《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课文第1小节一带而过,略写了前两次刘备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课文的2-4小节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于是我就利用这个契机,展开了我接下来的写作教学(节选课堂片段):
师问:课文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为什么前两次要略写,花的笔墨不多,而要重点写第三次呢?
生答:可能是作者认为第三次比较重要,因为前两次去拜访都没有见着,觉得没必要多写。
师说:这就是重要的事情要详写,不重要的事情要略写。作者在选材方面巧用匠心,做到了有详有略,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学习这种方法。前两天李老师安排了一次写作,班上的很多同学都没有做到详略得当,或者详略颠倒了位置。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篇作文,提出你的建议……
接下来就是作文的欣赏与点评。其实写作教学很简单,我们在教给学生方法的时候,可以利用很多契机。如抓住语文书中固有的教材,顺势引导,让学生揣摩作者写作的用意,再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不就是最自然的教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