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五第二节课,听了吴娜老师的《我们认识的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课,由于下周吴老师要上教研组研讨课,本课是吴老师在一(2)班的试上课。大半年下来,吴老师课堂组织方式和对数学的理解让我感到欣慰,课堂不再那么生涩,教师的脸上也有了自信。小组活动、资源捕捉呈现这些“常州课”的味道也得以体现。在听课的同时我也作了一点思考和重构建议:
思考一:数学综合实践课的价值。
个人觉得,数学综合实践课以学生体验、活动、反省为中心。在真实或特定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类似于我们工作室探讨的“主题式”活动。故活动目标和学生活动的展开方式是教师所要考虑的。
思考二:本内容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价值。
本内容是学生在认识100以内数单元的教学,学生通过单元内知识的学习已经从数的大小、比较、运算等方面综合感受了数学习的单元结构。在仔细分析本单元各例题和习题后发现,教材呈现的素材也集中与生活的联系,如“奥运会届数”、“鱼缸内金鱼的条数”等。本课中教材呈现的素材也是从奥运会、班级人数、年龄等学生生活素材入手。故它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的大小”,感知“生活中的数的意义”,体会“数就在生活中”。教材的第二个活动是蚕豆、花生、黄豆的大小估计,学生通过“猜”、“抓”、“比”等活动对生活中数进行估计,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思考三:数学课程校本化在本课学习中的意义。
教材在第一活动板块呈现“说一说”环节,举例奥运会的届数、56个民族、金鱼的条数等这些素材,这些“数”离学生生活经验近吗?从今天的课看来,学生的感受不是很强烈。第三板块呈现让学生数一数生活中的数,如台阶、树木等课外延伸内容真的能在课后落实吗?如何评价呢?故个人觉得,如何充分利用好“儿童自然科学院”这些课程资源,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入手,体会数的价值,在本课是可行的。
重构策略一:真实体验下的数据感知:
调查:活动一和活动三整合,课前让学生调查“自然科学院”中数据的信息。选择有代表性的数据,引导学生感知交流。如:乒乓台的个数、本班的人数、班级数、本班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今天的温度、学校建造的年数、菜地的个数等。这些真实数据,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活动兴趣,让数据“走进”学生大脑。
重构策略二:层次递进下的数据分析:
1. 交流:教师呈现数据信息和相关图片,提供场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这些数。
2. 比较:呈现其他学校班级数、不同阶段的温度等信息,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数据。
3. 提炼:教师提炼出数可以表示班级个数、温度等,让学生再次综合性感受数据的价值。
4. 拓展:猜年龄
重构策略三:操作活动下的数据估算:
层次一:蚕豆的个数:示范——操作。
层次二:花生的个数:猜一猜,资源并联呈现。抓一抓,交流比较与估计的个数。
层次三:黄豆的个数:猜一猜—抓一抓——比一比。
以上操作活动中,由于一年级学生操作能力有限,示范是必要的。层次二中花生的个数进行两次比较,分别是不同学生猜一猜的差别比较。猜的个数与数的个数比较。
重构策略四:拓展延伸下的数据丰富:
呈现奥运会、56个民族等科学院以外的数据,拓宽学生视野,走入生活其它领域。提问“你还想调查什么?怎么调查?”。呈人数700多人,现树木1000多棵,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更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