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学案例>>文章内容
第五周:情境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吴娜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校本化实施的课堂观察
发布时间:2018-04-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姚建法

第五周:情境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吴娜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课堂观察

新华实验小学数学校本化实施课堂观察表

时间:2018.3.27

执教内容

活动课:

我们认识的数

班级

一(1

执教老师

 

观察者

姚建法

案例与评价

数学与自然

课程资源开发

片段一:

屏幕显示,学生分小组读自己组上周在校园内寻找的数

学校有15张乒乓台

我校有18个班级

植物园有26块菜地

班组前的花坛里有16棵大树

春天温度有20°

我们班有38人

片段二:

猜一把蚕豆有多少粒

师示范如何抓一把,然后数一数、填一填

学生操作、填表、交流

师:抓一把花生,个数可能会是多少呢?

学生猜一猜、填表,然后操作、交流

师:如果是抓一把黄豆呢?

学生猜一猜、填表,然后操作、交流

 

思考:

一、关于校内资源调查:学校是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吴老师进行了适当的开发,组织学生展开调查。

1、鲜明化的调查目标。有没有?是什么?一方面体会数学是有用的,学会数学的观察视角;另一方面感受数要合理地应用,学习数学地思考与分析。

2、合理化的调查设计。应该是怎样的样态?包括操作的环境,一组调查出一个数据算不算调查?可否抓物时小组合作?材料教师统一提供?并且猜想应该是有道理的推理,问题1是如何猜?问题2是什么老师应该引一引?从而让猜更有数学味。

3、数学化的数据应用,一方面体现在生活的意义,另一方面体现在进一步数学学习的意义。通过实验要让学生明确地感知到:物体有大小,每把个数有多少;手抓有大小,个数有多少;不同的人手有大小,个数有多少。

4、规范化的抓物操作。老师的示范起到了很大的功效,这是生根的过程。先猜、再抓、再数、再比,不断地丰富数学的序和体验的思,这也是生根的过程。吴老师关注操作时常规的引领和强化,这仍是生根的过程。问题是只抓一次够不够?再有缺少回顾与内化。

5、科学性的数学表达。一是气温单位不是°而是℃;二是防止抓得多就是好样的、抓的个数与猜的个数差不多就是厉害的,而就是科学的实证性研究,在寻找原因中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经验。

教材校本化实施

情景创设

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在生活的应用

方法与技能

小组合作

师生交往

生生交往互动

情感与态度

主动参与

了解数学的价值

学习信心

真实情感体验

应用数学意识

素养与提升

抽象、推理、模型

运算能力、空间观念

数据分析能力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07-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