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周:让学生适时“惊诧”
今天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例题中的“56-24”和“56-27”学生都能较顺地应用拆两个数或只拆一个数的方法进行口算,掌握了多种口算方法,并能关注到个位的差异。从更加拓宽孩子的思维角度出发,在“56-27”中我又特意追问了一下:还有不同的口算过程吗?
学生沉默,没有。
我:老师这儿还有一种,想不想见识一下?
生齐:想!
我板书:56-30=26,26+3=29。
学生惊诧:有意思,哪来的30啊?这是怎么回事?
过了会儿,生:50-20=30呀。
生:不对不对,50-20=30,再56-30?不就又绕回去了吗?!
生好一阵沉默。
我:老师给点提醒要不要?
生:要!
我用手从“30”比划到“3”再比划回“27”:有感觉了么?
个别学生开始“噢”“哦”了起来,我又比划了一遍,声音更丰富啦。
我再等了一会儿:下面同桌或前后四人交流交流呢。
分享:
生:先把27看作30减掉,再加上多减掉的3。
生:先借3个给27得到整十数,再还3个。
师:真厉害!事实上生活中也有这种现象。比如带56元超市买东西用了27元还剩多少元,就常常会先付30元剩26元,营业员阿姨再找你3元便剩29元了。大家还有什么例子或体会吗?
……
把27看作30,多减了的3最后再还加回去,这于学生是很难直接想到的。于是老师可以直接“展示”,让学生产生陌生下的“惊诧”,激发好奇与困惑,从而目光关注于新了数据“30”与“3”展开数学联想与思考,获得顿悟的喜悦,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还明白了为什么,丰富了口算的方法路径,积累口算经验,促进思维发展。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谷雨在《好奇心源自惊诧》(《小学数学教育(下半月刊)》2018年第5期卷首语)一文中表示“珍视惊诧,就是鼓励学生直面问题,在‘不能’中尝试突破,至少获得鲜活的体验;在‘寻常’中换种眼光,体验思维转换的惊奇。不是说老师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要故意制造惊诧感,而是说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本来就会感到惊诧。……如果可能,每节课上都要让学生惊诧一下,那会是一种美妙的数学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