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周:二年级统计教学与数学思维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二年级下册教学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学生既要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也要展开数据的读取与分析的经验积累。Curcio(1987)把学生对数据的读取分为三个水平:数据本身的读取、数据之间的读取、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
学生按教室座位分成四大组现场统计一道习题并填表:会游泳和溜冰。
集体交流时第2小组:我们组会游泳的有6人,会溜冰的有8人。
其他小组:不对啊,你们组一共只有12个人,怎么算出了14个了?
我趁火打劫:是啊,怎么回事?
生:是不是我们数错了?
生:有人多举了一次手了。
生:我知道啦,不是有了多举了,而是有的人既会游泳又会溜冰,所以就要举两次后,总数就变多了。
生现场统计确认,有4个人两个项目都会。
我开始浇冷水:你们看统计数据,还不对呀……
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96+8=14人,14-4=10人0:就是啊,奇怪,怎么又少了2个人了?
我:又怎么了?
生短暂交流后:会不会是有人两个活动一样都不会?
生现场统计确认,果然凡子祥和XXX即不会游泳又不会溜冰。
我:对于统计,你们有怎样的体会?
……
整个的统计与交流,学生静思慢想热议,佐滕学说“课堂是相遇和对话”,教师很多时候不用去排疑解难,而应煽风点火,促发数学思维碰撞或渗透数学思想。
比如对应思想,举一次手对应一个项目符号,数学需要严谨并科学实证,不能随意举手或不举手,也不能漏统计或重复统计。又如集体思想。本课中我在黑板上画集合图表示会游泳和会溜冰的记录,通过交叉部分感受“既会……又会……”的统计思想,于是后期的“既不会……又不会……”学生就能类推迁移表达,用内在的逻辑语文化渗透非数学化阅读水平。再如从数据本身的收集整理走向数据分析观念。从数据的正误到数据本身表示的含义,再到数据之间的和差关系,最后到根据数据作出推测或决策,逐步使得学生的理解方式数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