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特色教研+>>教师博客>>教学案例>>文章内容
第一周:主题情境图与数学信息读取
发布时间:2018-09-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姚建法

 第一周:主题情境图与数学信息读取

    在许多现实的课堂中,当屏幕呈现承载新知内容的主题情境图时,常会来上一句“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于是学生不外乎把图中看到的信息内容“阐述”一下。于是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教材图中条件与问题的搬运工。审题审图自然重要,当内涵远非如此。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毓信指出“基础知识不应求全,而应求联;基本技能不应求全,而应求变;基本思想不应求多,而应求用。”我们老师有必要在“审图审题”的同时引领学生应用“求联”的思维看到眼睛所看到之外的东西,即透过表面的数学信息产生联想,形成结构化。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2,就可以把“还剩多少只”的问题先不出示,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这个“得到”,不仅指说出眼睛所看到的,更是指表达出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联,比如一共折了多少只?男生比女生少折多少只?还剩多少只?如果都是男生送的,男生还剩多少只?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数学信息的敏感性,也为课时的主角“还剩多少只”作出较丰富的铺垫与情感积累。

`@GGYTG%LF@115E1VI}BA`W.png

    特别地,这样的处理有两大好处:一是求联思维培养了数据分析水平,提升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二是从学生的问题关联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衍生出“还剩多少只”的其他算法:38-33+4242-33+38,并且计算相对还要简单一些,提升了“假设全是男生或女生送的”的思维经验。

    于是,这样的数据信息读取设计更多地成为了“种子”,能长远地在学生的思维深处“生根”。这也正是我们新华实小基于“树基”校训所开始追求的“生根课堂”的样本。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