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顾丹萍老师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堂课,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编写史书《国榷》的故事。表现了谈迁在厄运中不屈不挠,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向学生传达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
顾老师的课有五大亮点:
一、理解透彻、紧扣考点
顾老师善于将课堂与考点结合在一起,这可能跟她长期教毕业班有关。例如用拆字法解释“翔实可信”这个成语,在无形中让学生掌握了一个解释词语的方法。再如“请你用列小标题的形式说说谈迁遭受了怎样的厄运”,每一位学生表达之后周老师都进一步追问,使答案更加精辟。
二、创设情境、打开思路
本堂课顾老师创设了两个情境:1.《国榷》被盗之后,谈迁的心境是怎样的?通过朗读,体会谈迁的“两行热泪”。2.播放谈迁搜集史料的视频,让学生讨论:也许,那是一个黄沙飞舞的早晨,谈迁 ;也许,那是一个大雨倾盆的午后,谈迁 ;
也许,那是一个飘着鹅毛大雪的黄昏,谈迁 ...........这两个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也使学生深入体会了《国榷》花费了谈迁多少心血和谈迁在写《国榷》时的坚韧不拔。
三、语音精炼、感情逼真
本堂课不仅老师语言精炼,学生的话语系统也很丰富。例如A学生说完,B学生再补充时会说“我对xxx的话有补充。学生的朗读也很有真情实感,这也反映了情境创设的恰到好处,当然也与顾老师平时的指导息息相关。
四、小组讨论、课堂开放
顾老师在创设第二个情境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以自己小组内惯用的方式进行全班汇报。有些组是组长汇报,有些组是几人轮流汇报,某一组在汇报的同时,顾老师还提醒其他组可以适时补充。这种小组讨论的形式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更加开放。这堂课的开放性还体现在顾老师的两个情境的创设,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五、板书明确、层次清晰
一个好的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顾老师的板书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编排的,板书精炼,层次清晰,很好地表现了高年级用小标题理清文脉这一重点要求。
顾老师的课很精彩,对于年轻的我来说,要说不足之处,恐怕只有一处地方,在用小标题概况谈迁遭受的厄运时最好限制字数,让学生自己尝试一步到位,这样就不用老师来总结几个学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