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过渡:著名作家宗璞曾称季羡林为“夹竹桃知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本 文的作者季羡林。出示,师范读。
季羡林先生一生艰辛,他出生在贫苦的农家,六七岁便离开父母到济南求学。青年时期母亲去世。十年德国求学期间,正处在二战时期,先生与家人音讯断绝,忍饥挨饿,潜心钻研。其间,最好的朋友离开人世。在文革中,季先生被批斗,蹲牛棚,成为不可接触者,直到六十花甲之年才重获自由,其间先生的至亲骨肉宛如去世……但是他从没有停止过学习读书, 92岁时他因病住院,还写了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人们誉他为“学界泰斗” 。
2.请同学们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写夹竹桃其实就是写季羡林的,正所谓花品如人品,人品亦如花品。
总结:夹竹桃平凡,却有顽强而持久的韧性;夹竹桃默默无闻,毫不张扬,却始终如一,却持之以恒,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夹竹桃,这也就是我们眼中的季羡林。他爱上的院子里的夹竹桃,却让我们爱上了像夹竹桃一样的他!
【设计意图1:上述补充内容的出示,意在借季羡林先生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进一步提升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提升文本《夹竹桃》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设计意图2:以评促读,这是我校前几年进行的市级立项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的改革》的延伸。每节课我们都会进行多种维度的评价:多元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教师、学生自我);评价类型纬度(判断型、理解型);评价内容(识记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评促读,以多个评价主体、多种评价方式感悟学生的读,促使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评价中去揣摩、改进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