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欣赏,是整个小学阶段音乐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和追求。笔者通过学习实践,认为欣赏教学可以从结合律动来欣赏,体验音乐;结合歌唱来欣赏,记忆音乐;结合图形谱来欣赏,感悟音乐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融合了视、唱、听、动、奏等环节,将抽象枯燥的技能训练形象化、具体化,通过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全身的每个细胞都融入到了音乐之中,让学生在多感官体验中感受节奏、旋律,逐步解决歌曲中的重难点,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关键词:欣赏;动奏;听唱;图形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他一语道出了我们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感受与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欣赏,是整个小学阶段音乐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可是欣赏乐曲不像学唱歌曲那样,比较形象直观。欣赏乐曲难度比较大,直观性弱,再加上小学生本身音乐修养不高,审美能力低,生活经验不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因而对欣赏乐曲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情感难以理解,更难产生共鸣。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常常思考和探索怎样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来。
下面,以《蓝色的多瑙河》一课为例,谈谈我的理解与思考。
一、教材解读
《蓝色的多瑙河》是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荡漾的深情”中的一课,是由奥地利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于1867年。乐曲按照维也纳圆舞曲的形式,由引子、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在这背景下,圆号吹奏出此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接着是五首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第二小圆舞曲第一部分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第二部分优美委婉,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第三小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加强了舞蹈性,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第四小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对比。第五小圆舞曲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B则炽热而欢腾。最后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
二、教学思考
《蓝色的多瑙河》是一首长达九分多钟的欣赏曲,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大的挑战。如何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欣赏音乐,进而理解音乐,是我们的重要目标。老师通过多种感官参与的方法展开欣赏教学,一方面在PPT上出示引子、第一小圆舞曲a等这些标题,同时播放音乐,随着音乐的行进呈现每个主题旋律的流动图谱,在B主题出现时则提供一个管弦乐队的画面。引导学生在听到活力动感的音乐时,随音乐跳起来,在听到优美连贯的音乐时,可以安静地随音乐晃动身体。为了强化学生对三拍子的感知,同时学生以双脚三拍子的律动为主要聆听方式,同时手上用纱巾表现五个圆舞曲在速度、力度、旋律这些音乐要素的变化,通过视觉、动觉、听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调动学生对五个圆舞曲a主题的记忆,而学生在听到不熟悉的b部分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采用收放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乐段的交替变化。充分利用感官相通的运用,制作流动线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一)结合律动来欣赏,体验音乐
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实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片段一:
师:同学们能不能继续用手中会奏乐的纱巾来表现出这段音乐的变化呢?一边踩着三拍子的舞步,一边跟着音乐的速度、节奏来舞动手中的纱巾。
学生集体用纱巾表现。
师:刚才同学们用纱巾表现了这段旋律,下面老师想请你们变成乐手加入这段音乐中去。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种乐器,分别是碰铃和响板,请同学们左手表示响板,右手表示碰铃,一边聆听音乐,一边体会这两种乐器可以添加在音乐的什么部位。
学生聆听并自主体会。
师:好!刚才老师看到大部分同学都是这样添加的。(师边哼唱旋律边用乐器示范演奏)请同学们拿起乐器,一起跟着音乐动起来吧。
“音乐是听觉艺术,也是表演艺术。没有表演,音乐就不存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音乐学习与律动、表演相结合,把抽象的音乐,转化成生动有趣的律动,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在片段一中,老师以纱巾和打击乐器为辅助,引导学生用蓝色纱巾模拟蓝色多瑙河流动的画面,随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打击乐器的加入,借助辅助学具蓝色纱巾和打击乐器伴随音乐欣赏,这种形象化的教学策略,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时刻关注“音乐本体”,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场景描绘这样的浅层次,还不断提醒学生对演奏方法、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把握,使音乐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二)结合歌唱来欣赏,记忆音乐
乐曲是由主题构成的,有的是一个主题,有的是由若干个主题构成。音乐主题是作品最主要的乐思,具有鲜明的性格、多半富有歌唱性,是音乐的核心部分。记忆主题并能判断主题的发展是音乐欣赏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音乐欣赏不能只有听,必须与唱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现在许多音乐家都为著名的乐曲,或乐曲的主题填了词,既便于记忆,又丰富了音乐表现形式,即使没有词也应让学生唱一唱旋律以便加强记忆。
片段二:
PPT出示音组谱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一边用柯尔文手势,一边来唱这三个音组。(师弹琴范唱,学生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学唱音组)
PPT出示第一主题旋律谱
师:我们一起来学唱第一主题,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边做柯尔文手势,一边跟我分句学唱,请你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师弹琴范唱,学生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学唱第一主题旋律)
师:最后一个音很长,为了把这个音唱足我们可以偷偷地换气,想老师这样。(师范唱)
生集体唱,注意时值的保持。
师:下面我们一起试着把这段旋律连起来唱一唱。
学生集体跟琴演唱第一乐段的主题旋律。
PPT出示音组谱歌词
师:有人为这段旋律填上了歌词,让我们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来演唱。
学生集体跟琴填入歌词演唱第一乐段主题旋律。
音乐主题一般较为集中的表现了乐曲的情绪与情感或音乐形象,抓住了音乐主题,也就把握了作品的主旨。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主题,对激发兴趣,引发联想,加深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依据音乐主题的难易程度,可以直接唱谱,或依据音乐表现的情绪或情景进行填词演唱。在片段二中,老师带着学生从唱音组开始,进而唱主题旋律谱,最后逐步过渡到填词演唱,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第一小圆舞曲的印象,从而达到了记忆主题的目的。
(三)结合旋律图形谱来欣赏,感悟音乐
旋律图形谱,就是把聆听到的音乐作品中的各种旋律要素,进行记录、分析、概括,然后抓住乐曲的的主要特征要素,通过反复推敲,设计恰当的视觉符号(避免具象)把这些要素的音乐特征和音乐感觉表现出来,并且,能随着音乐像“谱子”般地“走”起来。
例图:
![]() |
![]() |
正如有了这些流动的图形谱作为一条聆听线索,使学生非常容易把握这个作品的全貌,很快进入到音乐中。如果没有这个线索,学生很快就会走神,更谈不上有很好的情感体验。在整节音乐课中,老师将听觉的线条转化成可视的线条,来表现音乐结构的清晰和音乐空间的灵动,帮助学生再现和回顾音乐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理解了音乐。
整节课融合了视、唱、听、动、奏等环节,将抽象枯燥的技能训练形象化、具体化,通过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全身的每个细胞都融入到了音乐之中,让学生在联觉体验中感受节奏、旋律,逐步解决歌曲中的重难点,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全感官理念下的音乐教学,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对欣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