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学说,当她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她猛然觉得12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除了一张通知书,似乎什么都没有---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于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另一位同学寒假回到中学时的母校,看到学弟学妹们仍在紧张备考,她非但没有荣归故里的自豪,反倒有种莫名的恐惧。”
“教育”一词,我们都太熟悉不过了。而这个词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又有谁能悉数道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上学”和“教育”是两个概念。因为“上学”可能意味着被摧残、被奴役、被束缚、被禁锢、被愚弄、被欺骗、被蒙蔽……而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以“教育”的名义和“教育”的形式出现。难道不是这样吗?”
看到这两段话,我不禁深思,我们所谓的高尚教育,到底给孩子的人生打上了什么底色?当人生正值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然而,我们从孩子身上很难感到出自本色的活泼与纯真,感受不到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撞力,感受不到童言无忌的单纯与可爱。对此,肖川先生提出“超强社会化”这一观点,认为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社会的规范、纪律的约束和强求一律的认同。最终导致当孩子们面对一个问题时,他最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来回答。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人,我们的确很难指望他去开拓、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