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周:让“然后呢”还有“然后”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姚建法
在学习老师们发在校园网博客里的“百字计划”反思的时候,发现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陈建春《聊一聊听课与评课》,这是围绕学校九月份开展的一年级随堂听课调研活动而进行的思考,思考得很多,也很深刻。
首先,我感到非常的高兴。
一方面,是我们的陈建春老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事务中来,通过间接的观察者身份提了自己的所见、所思,体现了作为新华实小元老级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新华小学就需要多一些这种善思敢说能想的老师,这正是对学校关注与热爱的表现。
第二方面高兴的是,陈老师指出了很多曾经的活动中发生的问题,以及本次活动可能发生的问题,表示出担忧与考量:“‘然后’没有了‘然后’”。是的,没有反馈的活动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不具备指导意义;没有后续跟进只为纸质材料而停止的活动也是形式主义的。
这次活动,因为要改变,所以没经验,一如我在反馈中所言,是“找石头”“过河”,而还没有到“摸”的阶段。这就需要多一些像陈老师这样直接或间接参与的老师们共同分析随堂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形成的根源,从而寻找对策进行有针对性解决。
第三方面高兴的是,陈老师关注“绿色”高效,在肯定活动出发点的同时,进行了调查,借助网络提出了“6点+”的中肯建议,也开拓了行政作为管理者与活动策划者的眼界。无疑,陈老师这一次是充分地“卷入”到了学校的活动中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够也像陈老师一样地“卷入”,群策群力,相互商量讨论,哪怕急论,都是争取让每次活动更有意义与实效,让师生与学校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其次,正视此次活动,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个小小的转变,这便是开心的事。
一是活动的基调是做真实的自己,发现真问题,寻找真策略,希望通过一年级的随堂听课调研解决一些真实存在的可以直面解决的问题,比如“坐、听、说”的常规,进行阶段性的培养与巩固,并且辐射到其他年级是否也有共性需求,参照比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样,调研中发现的亮点,大家相互借鉴,共同学习,比如低年段让儿童“相信”童话、评价语激励、手势应用等等。这些都是隐性的活动意义与后续价值。只要有老师去尝试改变,就是好的。
二是改变旧常态,形成新现象。听课的目的,有的老师的确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听”,有的老师则是为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尤其是新教师从中能学到更符合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方式,进而进行模仿教学。同样一件事,心态不同,效果不同,收获自也不同,相互听课最终还要看“自觉”。所以,此次活动不评奖,不评等第,不以好坏而评定,不以优良下结论,教师的基点不同,有变化即目标,随堂听课更不是找茬,而是参与和交流。如同9月底区里到学校来调研课程建设时一样,肯定优点、发现并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我感受到最为接地气的一次区级调研。
三是如果能引发一些教学上的变化,便是价值。当然这些变化也许不大,说明我们行政上的指导与策划能力还有待持续学习与提升,这和老师一样,同样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听与被听,都在反观与反思中得到行为方式或思考方式上产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变化,共同前行。
再次,活动的“后时间”阶段,我们还应怎么办?
陈老师的思考与建议,触发我们更好地甚至是更认真地思考每次活动的意义与内涵所在:今后应该怎么办?如何让活动有更长更强的延伸性与“张力”?一是教师和行政都要把本次活动反馈中提及的第四版块“思对策”与第五版块“其他要求”行动起来、相互提醒,落实起来。二是无论过去还是今后,行政或教师在策划一次活动时,不能仅关注“开头”忽略收尾而无反馈与跟进便“甩手”、不能仅为了“材料”而活动便“功利”。要把“材料即成果”的观念扭转,材料只是成果的一小部分,真正的活动成果是活动的过程本身,积累的经验,以及引起的行为变化。三是要多看看老师的变化与成长,多听听教师的声音。
最后,今后还会有其他年级的随堂听课调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就是要在原汁原味的随堂课里,参与者可以“不规范、不标准”,但不能“不用心”,并让“然后呢”还有“然后”。更希望能有更多像陈建春这样的教师主动为活动提出建议与鞭策,为学校出谋划策,让我们回顾初心、带着初心,相互协作,一个脚印连着一个脚印、一个阶段助推一个阶段,共同前行!
2016.10.17